“我的钱,凭什么要告诉你来源?”三年前,这句民间质疑伴随“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迅速冲上热搜,直指公众对金融便利性与个人隐私的深层关切。彼时,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反复强调此举仅影响少数交易且旨在反洗钱,但公众的普遍担忧最终促使该规定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留下了一道悬而未决的监管难题。
如今,这场持续三年的博弈终于尘埃落定。2025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核心变化在于取消了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强制说明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这一看似“放松”的调整,实则标志着中国金融治理从粗放的“一刀切”模式向更为精细化、强调“风险为本”策略的深刻转型。这不仅是对民意诉求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金融治理体系走向成熟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一步。
此次新规的发布,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反洗钱法》高度契合,共同构建了差异化监管的新格局。其精髓在于“两手抓”:一方面,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监管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例如取消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强制登记,旨在优化客户体验,降低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从而让正常的金融活动更加顺畅,避免“管得过死”的弊端。另一方面,对于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监管则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严格、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以精准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行为。这种“放管结合”的策略,旨在实现金融安全与市场活力的动态平衡,避免监管资源的错配,并显著提升监管效率。
“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其优势远超简单的操作层面优化。它推动了中国金融治理体系向智能化与精细化转型,意味着监管机构必须建立更为先进的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测体系,并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实时、精准管理。试想,在面对日益复杂且隐蔽的跨国洗钱网络时,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往往因其僵化而无法迅速适应新出现的洗钱手法,极易导致监管盲区,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荒诞局面。而“风险为本”策略则能根据实时风险画像,动态调整监管资源,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真正的高风险交易和可疑主体。例如,近期华夏人寿因系统性风险被吊销业务许可证的案例(知识6),若能早期通过“风险为本”的精准识别并施以强化监管,或许能够有效遏制风险蔓延,避免最终的崩塌。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促使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更为健全的风险管理文化和机制,从而显著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与适应性。
在国家治理层面,“风险为本”策略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它从僵化的规则导向转向以结果为导向,强调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这一核心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便利公众。这种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掌握平衡艺术的能力,反映了国家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时,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治理的全面升级。通过精准识别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高风险行为,同时减少对正常金融活动的过度干扰,监管机构能够更有效地维护金融秩序,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进而增强公众对政府治理的信任感。这种治理模式的优化,不仅提升了金融领域的治理效能,也为其他领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力推动了整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取消强制登记绝不意味着零监管。新规明确指出,对于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时,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这清晰表明,监管的火力将更为集中于真正的高风险领域,例如涉嫌洗钱的交易、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的业务,以及来自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资金往来。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举旨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正常的金融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在平衡洗钱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之间的深思熟虑。
此次监管规则的调整,更是中国积极履行国际反洗钱义务、与国际标准深度接轨的重要体现。业界普遍预期,在9月3日征求意见结束后,《征求意见稿》有望在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五轮互评估前正式落地,成为中国反洗钱监管迈向“风险为本”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一跃。从曾经的“一刀切”到如今的“风险为本”,中国金融监管的这盘棋,下得既有力度,也显智慧,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筑牢了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也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监管的真正智慧在于,它既能利剑高悬,震慑不法,又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做到让守法者畅行无阻,让违法者寸步难行。这不仅是构建高效、公正、有韧性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