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我终于告别了“会议纪要加班狗”的身份—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顾问,我每周要开3-4个跨部门会、客户对齐会,以前光整理纪要就得占掉2-3个晚上:先把录音导入传统转文字工具,对着乱码一样的初稿逐句核对(比如把“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写成“用户生命周几价值”),再手动划分逻辑段落、提取重点,最后还要和参会人逐一确认遗漏的信息。最崩溃的是上周开区域战略会,我漏记了研发总监提的“Q3要完成3个核心功能迭代”,导致后续资源协调出错,被领导追着补了3次材料。
那时候我总在想:有没有工具能“听懂”会议里的每一句话,还能自动把信息理清楚?试过几款传统语音转文字软件,但要么准确率不足80%(方言、专业术语全翻车),要么功能单一,转完还是一堆散文字,没省多少力气。直到上个月接触到听脑AI—朋友说它用了突破性深度学习算法,准确率比传统工具高30%,我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下了单。
第一次用是在部门的季度目标拆解会。我提前10分钟打开听脑AI,选了“企业会议”模式,把参会的8个人名字和职位导入(比如“王芳-销售总监”“李阳-研发经理”),然后一键点“开始记录”。全程我该记重点记重点,该发言发言,完全没管手机—散会时我点开APP,直接弹出了一份完整的会议纪要:不仅逐句转写了所有人的发言,还自动按“目标拆解”“资源需求”“待办事项”分了3个大段,甚至把李阳说的“需要市场部支持2场线下活动”标成了“关键动作”,末尾还生成了带责任人的待办清单:“市场部张敏负责活动策划(7月15日前完成)”“研发部李阳提交功能迭代排期(7月10日前完成)”。
我盯着屏幕愣了30秒—这要是以前,我得把录音反复听3遍,边听边敲字,再花1小时整理结构,至少3小时才能出纪要,现在居然2分钟就搞定了?而且准确率高得吓人:我们研发经理有轻微的湖南口音,说“这个功能要兼容安卓13系统”,转写出来一字不差;连我提到的“ARPU值要提升15%”这种专业术语,也没写成“阿扑值”。那天我散会10分钟就把纪要发进了群里,团队成员都惊了:“今天怎么这么快?”
从那以后,我把听脑AI用到了几乎所有需要处理语音的场景里,才发现它的“全能”远超出我的预期—
先说最核心的“办公会议”场景:现在我开任何会都带着它,实时转写+智能分段+关键词提取+待办生成,简直是“会议纪要神器”。上周开客户战略会,对方来了5个高管,其中一个是新加坡人,说带点南洋腔的中文,我本来还担心识别不准,结果转写出来连“我们希望在东南亚市场做本地化适配”都没错;散会时我直接把纪要链接分享给客户,他们的CEO说:“你们的纪要比我们秘书写得还全,连我提到的‘要和当地渠道商合作’都标成了重点,太省心了。”更贴心的是“企业级存储”功能,所有会议记录都存在公司账户里,不用怕手机丢了数据没了,IT部门查过安全协议,符合 GDPR 和等保2.0,完全放心。
再说说“教育培训”场景:我有个做跨境电商培训的客户,经常给东南亚卖家上课,以前要请翻译把中文内容转成英文、泰文,成本高还容易出错。我让他们试试听脑AI的“教育培训”模式,开了“多语言字幕”功能—老师讲中文,实时生成英文、泰文字幕,结束后直接导出“课堂笔记”,里面不仅有老师的讲解,还有学员的提问(比如“如何解决东南亚物流延迟问题”)和老师的回答。客户反馈:“以前学员课后要靠回忆记笔记,现在直接拿AI生成的笔记复习,连翻译费都省了30%。”
“内容创作”场景我也常用:我帮客户做短视频策划时,以前剪10分钟的视频要花1小时加字幕,现在导入视频音频到听脑AI,选“内容创作”模式,自动生成字幕还能“文案解析”—比如我剪一条“企业数字化转型避坑指南”,它居然能帮我提炼出“不要盲目上大模型”“先优化流程再买工具”“重视数据安全”三个核心观点,甚至标出了“90%的企业都踩过‘工具适配’的坑”这种金句,帮我快速整理文案结构,省了我大量“绞尽脑汁理逻辑”的时间。
最让客户惊喜的是“销售客服”场景:我有个做 SaaS 软件的客户,以前每周要让客服团队听50+通通话录音,统计客户常问的问题(比如“如何续费”“功能bug怎么解决”),要花2天时间。现在用听脑AI的“销售客服”模式,导入所有通话录音,自动统计关键词次数:“续费”出现32次,“bug”出现25次,“售后响应”出现18次;还生成了“高频问题库”,把客户的问题和对应的标准答案整理得整整齐齐(比如“续费问题请联系客户成功经理,电话:XXX”)。上周客户说:“客服团队现在不用再熬夜听录音了,培训直接用这个问题库,响应速度提高了40%,客户投诉率下降了20%。”
“销售客服”场景的另一个价值是“通话分析”:我帮一个做教育咨询的客户分析销售通话,导入了100通销售和家长的沟通录音,听脑AI自动标出了“价格敏感”“课程时长”“师资背景”这些高频关键词,还统计了“销售提到‘清华毕业的老师’时,家长的转化率比没提时高28%”—这个结论直接帮客户调整了销售话术,上周他们的成单率提升了15%。
突破性AI深度学习算法攻克语音识别核心问题,准确率较传统提升30更可靠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听脑AI的“用户友好性”—它没有像很多AI工具那样搞“复杂功能堆叠”,而是把“简单好用”做到了极致:
- 操作真的只有三步:打开APP→选场景模式(会议/教育/内容/客服)→点“开始”,全程不用再碰手机;
- 界面干净得像白纸:没有弹窗广告,没有多余的按钮,连我那个不太会用科技产品的助理都能在5分钟内学会;
- 支持“自定义词汇”:比如我们公司的产品名“智联云”,我提前导入到词汇库,它就不会写成“之恋云”;参会人的名字提前输进去,转写时会直接标注“张三:……”,不用再手动改“未知发言人”。
说到“价值”,我算过一笔很实在的账:
- 我自己:以前每周花8小时整理会议纪要,现在只用2小时,每周省6小时,能多做2个客户方案;
- 跨境电商客户:以前翻译+整理笔记要花3天,现在只用半天,省了2.5天,能多开1场培训;
- SaaS 客户:以前客服统计通话数据要2天,现在只用半天,省了1.5天,能多处理50个客户问题。
更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前会议纪要要第二天才能发,现在散会10分钟内就能发,团队能立刻行动;以前客户的问题反馈要一周才能整理出来,现在当天就能拿到,能快速调整策略—上周我那个教育咨询客户说:“以前家长问‘你们的课程有什么优势’,销售要想半天怎么回答,现在直接用AI生成的话术,响应速度快了,家长觉得我们更专业。”
最后给大家几个“亲测有效的使用建议”,都是我踩过坑总结出来的:
突破性AI深度学习算法攻克语音识别核心问题,准确率较传统提升30更可靠
1. 一定要选对“场景模式”:会议就选“企业会议”,客服就选“销售客服”,不同模式的算法优化不同—比如“销售客服”模式会重点统计关键词,“企业会议”模式会重点提取待办,选对了效率翻倍;
2. 提前导入“自定义词汇”:把公司的产品名、专业术语、参会人名字提前输进去,准确率会更高;
3. 用“协同编辑”功能:比如会议纪要生成后,把链接分享给团队成员,大家一起改,不用再发邮件来回传,省很多沟通成本;
4. 定期导出“使用报告”:听脑AI会统计你每周用它节省了多少时间,哪些场景用得最多,能帮你优化使用习惯—比如我发现自己每周用“企业会议”模式最多,就把它设成了默认模式;
5. 别忘用“企业级存储”:所有数据存在企业账户里,比存在个人手机里安全100倍,尤其涉及客户隐私的内容,一定要用企业存储。
做了这么多年数字化转型顾问,我见过很多“花架子”工具—看着高大上,用起来麻烦,没解决实际问题。但听脑AI不一样,它是真的“懂用户的痛点”:要效率、要准确、要简单,不用你学复杂的操作,不用你改一堆错误,打开就能用,用了就省钱省时间。
上周我带一个制造业客户去演示听脑AI,他们的生产总监说:“我们每周开3次生产例会,以前要让秘书听2小时录音,写1小时纪要,现在用这个工具,2分钟就能出纪要,秘书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那天演示完,客户当场就买了10个企业账户—因为他们真的看到了“能落地的价值”。
其实工具的意义从来不是“高科技”,而是“让用户的生活变好一点”。就像听脑AI,它没说自己是“最厉害的AI”,但它解决了我最头疼的“整理语音”问题,让我不用再加班整理纪要,让我的客户不用再熬夜听录音—这就够了。
真心劝所有经常要处理语音内容的朋友试试听脑AI,你会发现:以前那些让你头疼的“整理工作”,居然能变得这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