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一个餐饮帝国的创始人瞬间“闭麦”的,你猜是谁?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是他老婆。就在西贝老板贾国龙因为一番话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全网等着他继续“激情开麦”的时候,他那个从没在媒体上露过面的妻子张丽平,直接给他按下了静音键。这操作,简直是釜底抽薪。
就在吃瓜群众以为西贝要装死到底时,更绝的来了。这位神秘的老板娘,没有发一篇公关稿,没有开一场发布会,而是用一段搓面的慢镜头视频,直接把一场汹涌的舆论危机,变成了对品牌初心的全民回溯。视频里,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案板上专注地揉搓着莜面,配文只有八个字:“手艺不说谎,时间会证明。”这一手四两拨千斤,让无数准备开骂的网友瞬间哑火,评论区画风突变,从声讨变成了对“匠人精神”的探讨。
其实,这根本不是张丽平第一次上演这种“救驾”戏码。要论她操作的封神之战,还得是2018年那场几乎要了西贝半条命的“涨价风波”。当时西贝宣布菜品普涨10%,一下子捅了马蜂窝。网络上骂声震天,什么“黑心资本家”、“吃相难看”、“把顾客当韭菜”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上来。贾国龙是个直性子,一看这架势就急了,连发三条微博,苦口婆心地跟网友算成本账,解释原材料、铺租、人工涨了多少。结果呢?纯属火上浇油。网友根本不买账,觉得你赚那么多钱还哭穷,就是狡辩。
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公关团队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张丽平出手了。她没在网上跟人掰扯一分一毫的成本,而是不声不响地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她通知全国所有门店,立刻在最显眼的位置贴出一张海报,上面写着:“山西老农助农价”。内容极其简单粗暴:凡持山西身份证的顾客,点任何莜面产品,当场立减8元。这一下,性质全变了。一个纯粹的商业定价问题,瞬间被她拉到了“乡情”的维度。无数在外的山西老乡感觉被“自己人”狠狠地暖了一下,纷纷主动在朋友圈、微博上晒单力挺,舆论的口子就这么被撕开了一道。
第二件,更是堪称神来之笔。她通过老家的关系,联系了山西200多个村子,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把当地贫困户手里因销路不畅而积压的莜麦,全部收购了过来。但这些莜麦,她没让进后厨,而是让门店把它们扎成一束束金黄饱满的麦穗,当成最有格调的装饰品,摆在店里的各个角落。很快,一张“山西老大爷抱着自家的麦穗,激动地站在西贝门店门口合影”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转发量轻松破了百万。前一天还在骂“割韭菜”的网友,一夜之间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评论区变成了:“原来涨价的钱花在这了,这波我认!”“这才是最有良心的涨价,以后就认准西贝了!”一场足以摧毁一个品牌的公关危机,硬生生被她扭转成了一场现象级的品牌情感营销。
为什么张丽平总能如此精准地“拆弹”?因为她有一项被贾国龙称为“读心术”的超能力:她总能听见顾客心里真正的声音。据说,在她的办公室里,常年挂着三块巨大的白板,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问题,标题分别是:“顾客今天说了什么?”“我们的员工在想什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亲自看这些从一线门店汇总上来的、最鲜活的信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用户调研,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
这次贾国龙“失言”风波后,她没有急着去堵悠悠众口,而是选择做了一件更“笨”的事。她亲自带队,从会员系统里筛选出3000名曾经消费频次很高、但近期流失了的老顾客,一个一个地打电话过去。电话里,她不解释,不推销,也不为老板的言论道歉,只问一个问题:“您好,我是西贝的张丽平。我们注意到您最近不常来了,能跟我们说说心里话吗?我们哪里做得不好,让您不满意了?”整整一周,她和她的团队就像最耐心的倾听者,收集了上万条五花八门的反馈。
当所有数据汇总分析后,一个清晰的答案浮出水面:超过70%的抱怨,绕来绕去,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词——“贵”。不是那种付不起的贵,而是“感觉不值”的贵。品牌战略研究中有一个“价值感知”理论,即消费者购买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他们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当感知价值低于支付价格时,不满就会产生。张丽平的做法,正是对这一理论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实践。她要做的不是说服顾客“我们不贵”,而是用行动回应“我听到了你的抱怨,并且我立刻为你改变”。
于是,一场无声的变革在西贝内部迅速展开。菜单上,原本25元一份、很多人觉得“一个人吃有点多”的招牌凉皮,悄然增加了一个15元的小份装,完美解决了“想吃又怕浪费”的痛点。她还亲自盯着产品部,设计了一款“山西家庭套餐”,里面包含三道不同做法的莜面、一份小菜和两碗暖胃的小米粥,定价99元,主打一个“全家吃好不心疼”。这些调整,西贝没有发任何公告,没做任何宣传,但那些接到电话的老顾客们心领神会。两周后,后台数据显示,门店的复购率奇迹般地上涨了15%。张丽平所有的决策,看似是高明的商业手腕,实则都源于一个最朴素的起点——那碗刻在她基因里的山西莜面。在山西,莜面不是简单的食物,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图腾,是每个山西人味觉的根。张丽平12岁时,就能蒙着眼睛,单凭一双手的触感,摸出不同莜面粉的筋度差异;15岁,她就跟着常年跑晋商古道的父亲,把一袋袋沉甸甸的莜面送到远方;20岁嫁给贾国龙,嫁妆里除了那个年代标配的缝纫机,还有一本被她父亲翻到泛黄、用毛笔字手抄的《莜面百种做法》。
1988年,夫妻俩在内蒙古临河开了第一家小馆子,叫“黄土坡风味小吃店”。贾国龙在门口扯着嗓子吆喝,招揽客人,张丽平就在后厨,为了一碗莜面跟自己“死磕”。有一次,一个老食客吃完面,皱着眉头说面条口感不对,不够劲道。张丽平二话不说,亲自把一整屉还冒着热气的莜面端到顾客面前,语气不卑不亢:“老师傅,您再尝尝,就说哪一笼不地道,我当着您的面,给您重做一笼!”后来反复研究才发现,是店里打的井水和客人家的自来水,硬度不同,影响了和面后的口感。从那天起,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在西贝诞生了:所有门店必须配备专业的水质检测仪,确保每一碗面的水源标准都一样。这个看似偏执的传统,至今未变。
2015年,西贝雄心勃勃地杀入上海,却栽了个大跟头。精致的上海人觉得莜面口感粗糙,样子也不甚美观,甚至有人在美食评论网站上留下“像喂马的饲料”这样刻薄的评价,首月营业额连预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面对这种巨大的文化隔阂,张丽平没选择砸钱做广告请明星,而是用了个最“笨”的办法。她带着几个山西老家的面点师傅,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中心楼下,摆了整整七天的地摊。他们不卖面,也不发传单,而是支起案板,手把手地教那些穿着高级西装、出入写字楼的白领们搓莜面鱼鱼。“您看,这手法和捏陶艺差不多,特别解压。”她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让上海的精英阶层亲手感受到了莜面的温度、质感和背后的乐趣。第七天,奇迹发生了。一家知名的金融公司直接把部门团建定在了西贝,活动内容就是:每位员工必须学会制作三种不同的莜面。如今,这道名为“莜面工坊”的体验式菜品,依然是西贝的必点项目,单价卖到68元,还大受欢迎。
如果说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是西贝的骨架,那张丽平构建的文化体系,就是其无法被复制的血肉和灵魂。她坚持“山西的面,山西的水,山西的人,少了哪一样,都不算真正的西贝。”如今,走进任何一家西贝的后厨,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超过60%的洗碗工和面点师,都是来自山西的大妈。她们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用外人完全听不懂的方言交流着“搓面暗语”,比如“今儿个面醒得差不多了”“看天,今天水汽有点重,得多加把手劲儿”。这种根植于乡土的默契和代代相传的手艺,构成了一道外人无法模仿、资本无法买断的隐秘护城河。
她的远见,在2020年疫情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餐饮业哀鸿遍野,贾国龙从理性的商业角度出发,主张大规模关店止损,保存实力。但在董事会上,张丽平力排众议,坚持让山西的厨师团队立刻研发“家庭莜面套装”。这个在当时被许多高管嘲笑为“餐饮巨头沦落到去卖面粉”的决策,最终在疫情期间为西贝带来了2.3亿的惊人营收,不仅养活了整个团队,还意外开辟了零售新赛道。现在,每一包寄出的莜面粉里,都附有一张手写的卡片,上面印着一个山西村庄的名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是张丽平在董事会上一锤定音要加上的。
从街边小店到餐饮航母,西贝的每一次转危为安,每一个关键的跃升,背后都有这个山西女人的影子。她不露面,不发声,甚至没有个人微博,但西贝所有门店的莜面蒸笼上,都镌刻着她亲手设计的、源自古老晋商文化的传统纹样。有些顶级的智慧,本就藏在那一团沉默而坚韧的面团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