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高校强收1200元“企业微信费”引争议:信息化服务该由谁买单?

高校强收1200元“企业微信费”引争议:信息化服务该由谁买单?

发布日期:2025-09-19 02:20 点击次数:181

当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标配,四川某高校的一纸收费通知却让学生们炸开了锅——每人缴纳1200元"企业微信费",否则将无法使用选课系统。这笔相当于三个月生活费的支出,究竟是为教育赋能,还是变相的乱收费?

事件聚焦:高额收费背后的三大疑问

据学生反映,该校要求所有在校生通过企业微信完成选课、查成绩等基础操作,但使用权限竟与1200元/人的年费强制绑定。更令人费解的是,校方既未出示物价部门审批文件,也未说明具体成本构成,仅以"校园信息化管理"笼统带过。对比公开资料,多数高校采用的企业微信教育版均为免费基础功能,或由学校统一支付基础费用。

细究这份收费清单,至少存在三处硬伤:其一,商业软件使用费直接转嫁学生,涉嫌违反教育部关于服务性收费"自愿非营利"原则;其二,未公示费用明细,与《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明确相悖;其三,将管理系统与选课权限捆绑,构成事实上的强制消费。类似情况在2023年某省教育厅通报的"智慧校园APP收费"案例中已被明令禁止。

合法性审视:学校收费权力的边界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划出清晰红线: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该校做法却踩中多个雷区:首先,企业微信作为第三方商业软件,其成本理应由使用者自愿承担或校方消化;其次,按腾讯官方定价,教育版年费人均不足百元,1200元标准明显畸高;再者,未履行招标公示程序,存在为特定企业输送利益嫌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安全问题。当数万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数据通过企业微信流转,这些敏感信息如何监管?是否可能被用于商业开发?校方至今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复。参考近期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案例,当商业平台借校园场景牟利时,教育机构理应守住底线。

企业微信的真实价值:必要工具还是利益捆绑

客观评估企业微信在高校场景的功能,主要包括课表查询、通知收发、在线审批等基础服务。这些功能完全可以通过钉钉教育版(免费)、校园自建系统(一次投入长期使用)等替代方案实现。某985高校信息办主任透露:"我们年付腾讯的集群授权费仅15万元,覆盖3万师生,人均成本5元。"

校方强调的"高级功能"必要性也经不起推敲。比如所谓的"智能排课"模块,实际仍依赖人工调整;而"大数据分析"功能在多数院校处于闲置状态。当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院校因微信支付0.6%手续费果断停用时,该校对人均1200元收费的坚持更显突兀。

维权路径指南:面对不合理收费如何应对

若遭遇类似情况,学生可采取四步维权策略:第一步,通过学生会联名要求校方公开招标文件、费用审计报告;第二步,向省教育厅"教育乱收费举报平台"提交缴费凭证、收费通知等证据;第三步,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渠道理性发声;第四步,援引《民法典》第153条主张退费。2023年湖南某高校类似案例中,学生正是通过集体投诉最终追回全部费用。

需要特别注意证据固定:保存收费通知原件、缴费记录截图、绑定选课系统的界面录屏。若校方以"影响毕业"等理由施压,可直接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正如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强调的:"任何与毕业挂钩的收费都属于严重违规。"

深层反思:教育信息化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当西北大学因0.6%手续费停用微信支付获赞时,我们更应看清本质: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公益属性。基础管理功能理应由财政经费保障,增值服务则应遵循自愿原则。若放任商业资本以数字化之名收割学生,不仅违背教育初心,更会加剧数字鸿沟。

这场争议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命题值得深思:在技术赋能教育的浪潮中,如何守住公平底线?或许答案就藏在某位学生的质问里:"如果连选课自由都要花钱购买,大学精神又该标价几何?"

上一篇:抖音小店与橱窗功能对比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