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罗瑞卿有个喜好,那就是看戏,这在他一生中算是少有的爱好。他手下的工作人员常提起:“罗总长啊,啥戏都喜欢看,不论是粤剧还是花鼓戏,也不论是广东的还是福建的,就连业余战士演的小节目,他也看得特别带劲。”
罗瑞卿老家在四川,那儿农村经常演灯影戏,他小时候经常能看。每次看完戏,罗瑞卿就爱模仿着哼几句,说不定他那大嗓门就是这么喜欢唱歌唱戏练出来的。
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爱好挺重要
罗瑞卿在读高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摆弄各种管弦乐器,风琴也弹得不错。等他后来参了军,在闽西游击队当教员那会儿,他不仅教书,一有空还会教大家唱《国际歌》、《红军歌》这些歌曲。
那时候大家的消遣不多,罗瑞卿有时候会来上一段京剧,给大家逗个乐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离世了。罗瑞卿当时在南充中学读书,学校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决定上演一出叫《孙中山逝世》的文明戏。同学们晓得罗瑞卿爱看戏,还会哼几句,就推选他去演戏,演的就是这场纪念孙中山的戏。
没想到,在南充各界举办纪念孙中山的大会上演了这出戏后,观众们特别喜爱。从那以后,罗瑞卿接着创作了《清算旧账》、《老爷的宝贝鼻烟壶》等好几个剧目。
离开四川后,罗瑞卿才发现,原来除了川剧,世间还有好多精彩的剧目。在投身革命前,他待在上海时,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的表演都特别火,只要有空,罗瑞卿就会去看他们的戏。
罗瑞卿投身革命后,四处征战不停歇。虽然部队里偶尔还有文艺活动,但大都是文艺兵准备的节目,他自己能观看演出的机会就少多了。
张家口获得解放那会儿,罗瑞卿进城后特意去瞧了一场名叫《凤还巢》的京剧。太原战役胜利后,十九兵团特地请来戏班子,给大伙儿来了一场庆功演出。可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少人听不惯山西梆子的腔调,因此对看戏的兴趣都不怎么高。
罗瑞卿虽然听得云里雾里的,但心里还是乐开了花,他转头对旁边看戏的耿飚笑道:“嘿,听不懂就多听几遍,总能搞明白嘛!咱们打了胜仗,得好好乐呵乐呵!”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看戏的次数变多了。文化部了解到罗瑞卿对戏曲情有独钟,特别是川剧班子到北京演出时,他们总会记得给罗瑞卿留几张票。
1957年,他去四川考察工作,省委的秘书长晓得罗瑞卿爱看戏,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演出,让他痛痛快快地欣赏了一回地道的家乡戏曲。
罗瑞卿连忙劝阻道:“别搞那么大排场,咱们直接买票进场看就行了。”他向来不爱看特别安排的场次,就喜欢跟大伙儿一样,掏钱买票看戏。
有空的时候,罗瑞卿会带着警卫员和司机一起去看戏,他不仅自己会买票,还会把大家的票都给买了,一起享受戏曲的乐趣。
1963年的时候,罗瑞卿来到了江苏淮阴,查看那里的军事防备情况。为了迎接他,部队简单准备了个欢迎活动,可因为没有专门的宣传队伍,他们就临时决定请县里的剧团来演个节目。
结果县剧团那边演出计划都定好了,票也卖出去挺多了。罗瑞卿知道后说:“没事,我自己掏钱买张票,跟大家一起看。”
由于是突然决定的,罗瑞卿并不清楚,剧团为了招待他们而退了前十排的票。要是他事先知道这事,罗瑞卿肯定不会答应来看这场演出的。
跟梅兰芳挺有缘的
在北京,罗瑞卿最爱去看梅兰芳先生的演出,有次戏散场了,他就和梅兰芳聊了起来,还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看戏时出的小尴尬事儿。
记得在上海的日子里,有次梅兰芳新戏开演,可那时候罗瑞卿囊中羞涩,买不起票。他心里痒痒得很,只好在戏院外面溜达来溜达去。
戏院里传来阵阵锣鼓声,模模糊糊能听见,罗瑞卿聚精会神地听,但还是听不太清楚。他一跺脚,下了决心,回到屋里卷起铺盖,就直接拿到当铺去换钱了。
罗瑞卿那时候已经铁了心要去红军,觉得铺盖很快就用不上了,于是先凑钱买了戏票,心想看了戏再说。这么一折腾,等他赶到戏院,戏都已经开演好大一会儿了。
剧院里挤得满满当当,前面的好位置早就抢光了,罗瑞卿只好站在最后面瞧。旁边还有些小贩来回穿梭叫卖,因为距离远,罗瑞卿使劲竖着耳朵也只能听见些模糊的声音,看表演也是雾里看花,就连主演梅兰芳的脸都看不清,只能勉强看到台上有人在动。
梅兰芳听罗瑞卿讲得活灵活现,等他说罢,哈哈大笑,朝着罗瑞卿一抱拳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把票钱退给你,你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抵押的铺盖给取回来?”
讲完后,梅兰芳自个儿先乐了起来,罗瑞卿见状也跟着哈哈大笑。
这部戏我至少看了8回,真是百看不厌。
金子谷是罗瑞卿的秘书,他透露说:“罗瑞卿最喜欢看的剧目是《哨兵在霓虹灯下》。”
当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来北京登台时,罗瑞卿建议《解放军报》可以表扬这部戏,称赞它展现了如何抵挡资产阶级的诱惑。
陶玉玲回想起,1963年3月份,前线话剧团头一回在北京上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当时周总理在罗瑞卿的陪同下,上台和大家见了面。演出结束后,罗瑞卿和大家伙儿一起吃饭庆祝,陶玉玲也刚好被安排在了罗瑞卿那一桌。
陶玉玲听说罗瑞卿管手下管得很紧,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罗瑞卿便问陶玉玲:“你觉得自己哪部分演得最出彩呢?”
陶玉玲紧张得一句话都挤不出来,这时罗瑞卿笑着说:“那我来帮你讲吧......”接着,他竟一字不落地念出了戏里的一段歌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这才缓和下来。
1963年4月份,国防部下令给上海警备区的一个八连队伍,称他们为“南京路上的模范八连”。罗瑞卿还亲自跑去这个连队给战士们打气,他说:“你们现在可是大名鼎鼎啊,那个讲你们故事的戏《霓虹灯下的哨兵》,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少说也有8次。”说不定啊,罗瑞卿看那戏还不止八次呢。
1977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又一次登上了舞台,罗瑞卿大将军再次观看了这场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亲切地会见了部分演员,并说道:“我一直都是这部戏的大力捧场者......”
演出完毕后,大伙儿看罗瑞卿挺累的,腿脚又不利索,就劝他别上台了。可罗瑞卿却说:“我还是能上去的。”
戏一结束,没想到罗瑞卿竟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拐杖支撑着走上台,跟演员们亲切地打招呼问好。
陶玉玲连忙上前搀扶起罗瑞卿,这时有人递过来一把椅子,罗瑞卿便坐了下来。周围的演员们纷纷围过来,跟他聊起天来。罗瑞卿说道:“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又能见到大家,还能欣赏到你们的戏,真是开心啊。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非常关心咱们这部戏呢......”
罗瑞卿最后一次观赏戏剧是在乌鲁木齐,那时候他正要从新疆转机去西德治疗腿伤,特地在新疆停留了两三天。期间,新疆军区的领导热情地招待了他,安排他观看了一部秦腔电影,名叫《火焰驹》。
说来也怪,这部电影说的是古代边疆一位武将被人冤枉后最终昭雪的事,跟罗瑞卿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哎,罗瑞卿去西德治腿的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手术虽然做了,但没想到后来因为心脏问题,心肌梗塞,他就这么走了,真是让人难过啊。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