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于15日访问以色列,与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强调美方会“始终如一地支持”以色列。
紧接着,以军在当晚就对加沙地带北部城市加沙城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波行动不光是空袭和地面推进,还动用了各种高科技装备,场面真是让人心惊。
这场军事行动的起因得从更早的冲突背景说起。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根子在1948年建国后就没消停过,这次以色列对加沙城的攻势直接源于8月上旬的安全内阁批准的行动计划,那时他们就瞄准了哈马斯在加沙的据点。
诱因很明显,是哈马斯持续的火箭袭击和隧道作战,让以色列觉得必须下狠手。
时间节点上,9月9日以军先是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了全城撤离通知,这可是头一次大规模警告,估计是为了减少平民伤亡,但结果呢,100万居民中只有30万逃离了,剩下的很多人被困在战火中,局势一下子就乱套了。
具体到战术层面,以军的进攻可不简单。
15日晚,他们出动了坦克群直插加沙城,还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上空盘旋,20分钟内就来了37次打击,这数据听着就吓人。
战术上,他们还部署了携带炸药的机器人,这些玩意儿能在高危区域探路,避免士兵冒险,类似在城市战中用无人机侦察的升级版。
战场场景更是惨烈,目击者描述说,轰炸几乎没停过,废墟里到处是哭喊声,当地医护人员报告说,当天就有超过60人死亡,大部分在加沙城。
想想那些流离失所的家庭,拖着行李在路边休息的画面,真的让人心疼得不行,这战争把老百姓的日子搅得一团糟。
从国际角度看,美国的立场最坚定。
鲁比奥在会后公开表态,支持以色列“消灭哈马斯”,说只有这样加沙才会有未来,这话听着霸气,但也暴露了美方的利益算盘——他们不想让哈马斯继续威胁中东稳定,毕竟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和石油利益都得护着。
反观阿拉伯国家,气儿可大了,15日在卡塔尔的多哈峰会刚结束,就联合发声谴责以色列。
峰会公报直指以色列无视联合国决议,呼吁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审查其联合国会员国资格是否合规,这可是直接搬出了《联合国宪章》第1条和第2条,强调主权平等和和平解决争端。
第三方反应也激烈,欧洲一些国家甚至打算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强烈反对,这波外交博弈让国际社会分成两派。
这种行动的影响链条可不小。
区域层面,中东局势更紧张了,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基础设施被毁,估计重建得花上亿美元;全球来看,油价可能又要波动,之前类似冲突就让国际市场心跳加速。
更深层的是,对国际规则的挑战——如果大国支持单边军事行动,联合国权威不是被架空了?
但话说回来,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推动对话解决,提倡“和为贵”的原则,这回的峰会呼吁也算是个信号,表明多边主义还有希望。
总的来说,这场加沙攻势不仅暴露了军事冲突的残酷,也反映出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
美国一手撑腰,让以色列更硬气,但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谴责和中止会员资格的呼吁,显示出全球对霸权行为的厌倦。
局势僵持下去,平民的苦难会越积越多,真让人没辙;但看到国际社会还是有声音在推动和平,你也得承认对话比对抗靠谱。
你们觉得这种呼吁能推动什么改变?
或许以色列会收敛点,哈马斯也得考虑和谈,来看看后续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