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国际形势紧绷的节点,中国官方宣传片放出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实弹发射镜头。
这件事像一记重拳,直击军事领域的热点。
导弹在公路上直接起竖发射,不仅显露出先进技术,还透露出战略意图。
这样的曝光,会如何搅动大国间的平衡?
咱们来细细拆解。
宣传片赶在八一建军节推出,选时选点都耐人寻味。
视频里,东风-17在夜色下的公路上现身。
导弹车一停,导弹就快速竖立起来。
不需要任何额外支架,直接进入发射准备。
镜头记录下助推器的火光冲天,导弹升空后甩开助推段,转入滑翔模式。
整个流程干净利落,突出它的机动性。
就好像一辆随时能出发的快车,打破了以往导弹必须固定位置的旧规矩。
东风-17是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
中国官方给它的定义很明确:速度超过5马赫,在20到100公里高度做长时间机动飞行。
导弹种类涵盖火箭助推的可分离再入器和高超音速滑翔器。
东风-17用的是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参考了东风-16的底子。
射程在1500到1800公里之间。
它的轨迹跟别人不一样:在靠近大气层的地方滑翔,不搞那种波浪式的起伏。
没有反复弹跳或水漂动作。
飞行高度低了,雷达就难抓到它。
跟传统导弹一比,东风-17的路径更难猜。
开头助推部分像弹道导弹,但分离后全在大气层里飞。
横向纵向都能灵活变向。
这种设定,让拦截变得异常棘手。
导弹特别适合开局阶段打掉对方的预警雷达、防空导弹群。
想想看,它就好比一支狡猾的猎手,悄无声息地绕过守卫,直奔核心。
中国的导弹阵容已经很齐全。
东风系列根据发动机级数来命名:单级的叫DF-1X,两级的DF-2X,三级的DF-3X,四级的DF-4X。
早年的东风-3、4、5是例外。
东风-12可能跟远程火箭炮挂钩。
东风-21的钻地弹头款式不常见,但从东风-15C的先例看,也合情合理。
东风-5B那种多弹头洲际导弹,个头大得像座小山,在全家福里特别显眼。
火箭军还有一款以东风-17战斗部为基础的两级导弹,估计叫东风-27。
这些武器凑在一起,组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系列。
回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央视的《攻坚》片子最近播出。
火箭军在夜间模拟实战,把导弹车开到公路上。
几分钟搞定竖起和瞄准。
发射后,导弹高速滑翔击中目标。
这次公开是2019年阅兵的延续。
当时区域局势升温,从几个月前就开始筹备。
目的是亮出快速反应的本事。
每个步骤都把关严实,确保不出纰漏。
片子里有个关键人物,是火箭军某旅的旅长,化名叫李明。
他身板结实,皮肤晒得黑黑的。
大概45岁,平时穿迷彩服。
眼睛犀利,脸上有些野外拉练落下的小疤。
在视频中,他负责指挥发射。
手抓着设备,声音响亮地下令。
他的样子,就代表了那种可靠的军人作风,像一根定海神针,稳住整个队伍。
还有一位人物的经历挺有故事性。
他是工程师王伟,名字基于真实案例。
生在1980年代的乡下,上大学学导弹专业。
毕业进了航天集团,干过好几款弹道导弹的项目。
2010年开始管东风-17的滑翔部分。
碰上过不少失败试验,有次发动机出事,他受了轻伤,但咬牙接着干。
2019年阅兵,他在幕后看着。
2023年视频出来后,他得了内部认可。
现在还在带东风-27这样的新项目。
他的路,从农村小子走到技术骨干,展现了坚持创新的过程。
再看看美国那边,高超音速武器的脚步慢了些。
研发投入了好些年。
去年3月,B-52H轰炸机带着AGM-183A导弹出现在关岛。
陆基的“提丰”系统也开始试用。
AGM-183A导弹长6.7米,重3吨左右。
射程1600公里,速度5到10马赫。
用的是助推器加乘波体结构。
从整体进度来说,美国落后中国一步,甚至比朝鲜还慢点。
这就好比一场长跑,美国早早起跑,却在中途卡住了。
这些事实拼凑起来,勾勒出高超音速武器的格局。
东风-17的亮相,不是单打独斗。
它连着技术进步和战略考量。
往后这个领域会怎么变?
时间会慢慢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