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被算成人头,你会生气吗?我会。因为这事既刷脸又刷钱包——还有点被耍的感觉。说白了,8月10日晚在汕尾金町湾的一家海鲜大排档,13个人吃了近3000元(账单显示2996.42元),第二天就有人在黑猫投诉发帖:海鲜“称重有猫腻”,袋子里有“半斤水”,几袋标注5斤以上实物明显不足;更气人的是,五个孩子都按成人收茶位费,连个8个月大的婴儿都算位——孩子根本没动过碗筷。
画面感立刻出来了:夜色下大家翻着海鲜,桌上堆着白贝、花甲、虾,账单上还有火箭鱿鱼、红口贝,餐具13份收费39元。投诉人黄女士把单子和照片晒了出来,语气里既有愤怒也有委屈:我吃的是地摊价海鲜,不该被卖成奢侈品;更不该为一个根本没消费的婴儿掏钱。
起先店家回绝,风声渐大后事情有了转折。9月15日,商家主动联系并道歉,按市场价退还了多收的餐费;9月16日,汕尾市城区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第三方平台显示该店已暂停营业。看似圆满,但留在大众心里的不只是退款,还有“下次还能不能放心吃”的疑问。
这桩事乍看像个个案,其实并不孤立。广东人喝早茶的“茶位费文化”根深蒂固,但越来越多顾客对“无差别按人头收”心生反感。广东省消委会的立场是,收茶水费可以,但要明示;未被提供服务的婴幼儿不应被收费。律师也提醒,未经告知或强制收费,可能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早在今年,佛山顺德就发过提醒函,要求餐饮业明码标价;中山也提醒不得强制收取茶位和餐具费;广州更把“早茶传承保护规定”列入2025年立法预案,公开征询市民意见——这说明问题正从个体纠纷往制度层面走。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儿?不仅仅是几块钱。黄女士生气的核心,是被不明不白对待的体验感。商家可能觉得“我们一直这么做”,但“习惯”不是挡箭牌,尤其当它伤害到顾客权益时。监管层面则要把零散投诉变成监管信号:哪里经常被举报,哪里就需要重点规范。最终的目标不是抓谁的把柄,而是把行业惯例变成清清楚楚的规则。
说点实用的。餐饮店应把所有可能收费项——茶位、餐具、消毒、打包费——写在醒目位置并在点单前告知;对婴幼儿和明显未使用服务的客人应免收;监管部门则要推动明码标价、快速处理投诉并公开典型案例以震慑不良做法;消费者也别把票据丢了,遇到疑点及时拍照留证并通过正规渠道投诉。
最后,我想说:一顿饭是烟火,是亲情,也是服务与规矩的小契约。把“传统习惯”丢进“公开告知+明码标价”的锅里慢慢炖,既能保住有人情味的烟火,也能把坑人的把戏挡在门外。你觉得呢?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当场据理力争,还是先吃后算,回家再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