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东京市区70%的遗体,最后是在哪被“烧走”的吗?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魔幻——一家中国人控股的公司。
这家公司,叫“东京博善株式会社”,它背后的大老板,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罗怡文。这个名字,乍一听像个中年文艺片导演,但事实上,他是如今东京殡葬行业的隐形皇帝。
你没听错,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火化,也是从他这边“走”的流程。
而罗怡文,每年靠“烧人”就能赚4.5亿日元,差不多等于人民币2亿多。他一个人就把殡葬这门千年老生意,烧成了跨国垄断、生意帝国、以及……极为稳定的“人生下半场刚需”。
如果你以为罗怡文一出场就开着豪车、拎着名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的起点寒酸到不行。1980年代末的一个普通上海家庭男孩,靠着一腔“日本签证好办”的冲动,硬是孤身闯进了东京。
那会儿的日本,泡沫经济还没破,外来移民少,歧视多,罗怡文语言也不通,根本混不开。
他干过什么?卖过报纸、扛过箱子、学日语到半夜掉眼泪。最终混进东京大学和横滨国立大学,靠自学修了两个研究生学位。
可是他没有上岸,学历能换工作,但换不了信任。尤其在日本,一个中国人想做生意,等于一只猴子想主导寿司行业。
但罗怡文聪明,他盯上了一个“别人看不上、他看得懂”的市场缝隙:在日华人的信息孤岛。
于是他创办了《中文导报》,一张专门服务华人社区的报纸。一开始,他只是想帮大家找房、租车、看病、交电费,结果广告客户纷纷砸钱,纸媒火得不像样。
他顺势扩展电视台、网站、旅游业务,把华人圈的“媒体+服务”一条龙搞了个遍。说白了,他靠打“信息差”积累了第一桶金,赚的是中国人不会日语、也不想被坑的安心钱。
这种模式跟“北美留学生买高价火锅底料”和“留英华人租中文房东公寓”是一模一样的路数。简单粗暴,但有效。
不过真正让罗怡文赚到大钱的,不是媒体,不是导游,是火葬场。
2021年,他注意到一个特别诡异的现象:日本是世界上最老龄化的国家之一,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40万,但东京23区内,竟然只有9家火葬场,而且7家是私营的。
更离谱的是这7家里,有6家是同一家公司经营的——东京博善。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你在上海殡仪馆排队,一等三天,结果背后都是同一个“庄家”。
而这家庄家,所属公司叫“广济堂”,名义上是搞印刷的,实则靠殡葬赚钱。
罗怡文当即锁定目标,开始买入广济堂股份,先是25%,再是40%,最终成为最大股东,控股东京博善。
等于一个中国人,悄无声息地把东京人的“人生终点站”握在了自己手里。这哪是什么火葬场,这是把“生死权”当生意做的金融操作。
很多人觉得殡葬行业“暴利”,其实不全对。日本的火葬业务利润空间并不夸张,真正决定利润的,是你能不能拿下稳定的大量订单,也就是“死者流量”。
罗怡文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服务流程标准化,把原本靠人工主观判断的“遗体处理”流程,拆分为机器+流程+数据系统管理,效率提升一倍,人工成本砍半。
第二,推“经济型套餐”,从高级豪华炉火到普通家庭版焚烧,每档价格清清楚楚,选择权交给家属,反而提高了信任度。
第三,用广济堂印刷资源,自产宣传资料+导引手册,还开通中文热线,对在日华人特别友好。
简而言之,他不只是在烧尸体,他是在烧“流程”、烧“人情”、烧“用户体验”。
连安倍晋三的家属都把遗体送到他这儿“最后一程”,可见他在日本主流圈的地位已不再是“外来户”,而是合格的“东京自己人”。
很多人问:日本人不是很排外吗?殡葬行业也很保守,怎么轮得到一个外国人?
这就得说回“反常即机会”的中国式底层逆袭逻辑。
罗怡文善于躲在冷门赛道里“卷”,不抢热搜、不谈融资,不跟风搞元宇宙和AI,而是死磕那些看起来又脏又不体面的实业。
他敢干“高门槛+低姿态”的生意。你能想象国内哪个富豪肯在朋友圈晒“今天火化安倍晋三”的现场照吗?罗怡文敢。他不仅晒,还给自己开设了“企业家讲座”,把火葬讲得跟管理咨询一样。
罗怡文他懂中日之间最真实的“需求共振”在哪——中国商人的效率配上日本人对“体面死亡”的执念,正好是一场互补。
换句话说,罗怡文靠的不仅是胆子,还有精确到骨头缝里的商业嗅觉。
罗怡文不是个例,倒下的日本实体里,站着不少中国影子:
2009年,来自温州的老板林立斌在大阪开设“中国式便利店”,用低价平替商品和“能讲中文”的阿姨服务,占据整条商店街,如今年营收近5亿。
山东人许峻,在北海道买下三家乡村养老院,专做“中国式养老服务”,专门收在日华人老年客户,照顾细致到早饭能做大葱油饼。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抢风头,不碰红海,把边角料做到极致,吃的是社会结构缝隙的红利。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今天我们常说中国制造出海,但你很少听到,“中国人把火化服务出口到日本,还干到了行业垄断”。
这不是玩笑,而是现实。罗怡文,一个普通的上海男人,用35年时间,从0做出一座“日式火葬王国”,还让曾经看不起他的主流日本社会,心甘情愿地排队走他这条“人生终点流程”。
而这背后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比谁都更能忍、能等、能抓住被别人忽略的冷门。
你可以不羡慕,但最好记住这个名字。因为在东京,有70%的人,死了都要“经过”他。
如果你觉得“搞不懂中国人怎么哪儿都有生意”,那么罗怡文的故事会告诉你——中国人,只是不屑于去抢你干的生意,他们自己能“烧”出一个新赛道来。
以下为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