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火了,不一定是主角光环闪瞎眼球,也可能是——主角被喷到体无完肤,观众齐翻白眼。最近风暴中心的《以法之名》堪称活脱脱“烂泥打上墙,咋也扶不上去”的典型代表。本来扫黑反腐这种主题,天然自带社会温度,带感还上头。可惜万观众的期待,谜底揭晓后只剩两字“服了”。究竟是剧本拖后腿,还是张译的检察官洪亮,真把自己演成了锅边酱油?接下来咱们聊聊,这锅到底谁背得起。
先抛个精确数据《以法之名》一共36集,现在已经更新到30集,别说高潮了,好像水都快开干了。男主洪亮从第一集就出场,戏份刷得堪比春晚主持,偏偏全剧槽点集中火力,单单怼向他。这也难怪,咱中国观众最不怕盯主角挨灯泡。不知道的,还以为张译这是《演员的自我修养》偷跑彩排版,没想到正式公演依旧是“窝囊到飞起”。单位里,洪亮是“熬成灰都软”,回家,那叫一个活脱脱的中国式赘婿,怂得都能给地板磕出坑。下去查案?哪是查案,还不如说是沉浸式体验什么叫打工人最怂一面。用东北话就是“闹呢吧?”
咱们中国观众向来宽容,可把检察官塑造成这样,确实有点扛不住。你说检察官,多威风亮嗓的“大人物”,结果主角给整成“小丑”,处处吃瘪,这不是自废武功?日常一副“别揍我,我就是个检察官”的姿态,话说出来像夹着香芋糍粑,捏着嗓子,生怕惹事上身。这位洪亮同志不是查案,是随时准备找地缝钻。咱不能说观众都是“玻璃心”,可再怎么包容,对着这样的人设也得问声“为啥呀?”故事主线本来就慢,节奏被拍成“正面溜青蛙”,真让人心痒难耐。
更无奈的是,张译的戏份真心重。不过主角一旦“翻车”,再怎么演,观众都难消怒气。别的不说,洪亮小动作一套接一套搓手、缩脖子、斜嘴搭腮帮子、飘忽不定的眼神、挤眉弄眼的表情,网友都快看吐了。看过《侦探的誓言》没?人家查案,是一根筋冲锋在前,哪里像洪亮,动辄一副“老鼠见猫”的生存哲学,底气连呼吸都透着小心翼翼。是演员和角色气场全搭不起来。你都在政法系统混了十八年,见多识广,怎么还跟贝贝刚进幼儿园似的,事事小心翼翼?这节奏,要不是张译亲口承认自己职业身份,真以为是哪家保安队实习生来跑龙套。
来看看最新几集吧,编导还不忘搞点心理隐喻,比如洪亮一头钻进审讯椅,噹啷一声把自己锁死,然后就在那“噼里啪啦”挣扎半天,出不来。你说观众图啥?成年人了,谁会来这一出?还不如直接梦里追鬼现实点。再有,午夜找西瓜吃怕被撞见,居然在家里爬来爬去,还玩潜伏,“这剧简直不给反腐题材长脸”。再细品剧情,洪亮回老家看爸妈,被老父一记冷脸,他立马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嗖一下站到一边,还偷瞄爹的反应。这要是真实,我第一个不信。合着检察官在单位是“软骨头”,回家还自动切换“捡垃圾姿势包”,四十岁的人了,拍成了四不像。
观众骂不是没有理由。一个反腐剧的主角,被演绎成这样,还有啥代入感?检察官憋屈点能理解,可不能天天下跪式生活呀。洪亮不是东北电视台的小品演员,也不是《甄嬛传》里的深宫小主,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表情管理”和“过度肢体语言”,活脱脱像在跳社会摇。简直让人想给编剧寄十箱醒脑丸。
该夸的得夸。张译这人的戏路,原本就带“邪气儿”,演坏蛋、变态、偷鸡摸狗的特别有味儿。《红海行动》里碎嘴特勤、《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贼精八面玲珑,你想啥来啥。但正派?尤其是三观正、骨气硬的检察官,从长相到气场,真就差点事。你要非得说“就是塑造反差”,那也得控制范围,否则真成了“戏剧灾难现场”。看看同剧里的谢鸿飞、程子健,一个比一个有棱角,而洪亮的“闪转腾挪”,硬是比汉奸骨头还软,观众一看都直呼“太违和”。
你可能会问,那剧本是不是本来就偏心眼,把洪亮这种赘婿置身狼窝,设定成全剧最大吃瓜群众?诚然,洪亮在娘家十一部没啥存在感,在东平检察院也混得磕磕绊绊,自己还有个“天坑老丈人”,身边堪比狼窝。可再怎么设定,也轮不到主角生生“塌房”,整成一人综艺秀。老观众一看就懂,这类反腐正剧,主线明明可以更有张力,把群像写厚。非要靠男主人设制造情感落差,那不等于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且剧情各种循环水,镜头反复回放,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在注水凑剧集,冷不丁还真让人怀疑“纯哥们儿,人情剧组撑场子来了”。
滴水穿石,观众的耐心也不是铁打的。剧情拖沓得能摞小山,主线推进一回老家见父母,一回夜闯厨房找西瓜,“一说就来气,这种水剧情,哪个不烦呢?”口碑本可以小火,结果被主角演技直接送上热搜,成了全网嘲讽大会。张译不是不会演戏,只是错把“松弛感”演成了“软骨头”。而有意思的是,配角们个个硬气,有棱有角,一个正剧主角却活活演出邪典气质,这要是搁宫廷剧估摸得给太后吓尿裤子。
每件事都有多面性。站在影视剧集叙事和类型创新的角度,洪亮这样一个“不典型”主角,或许编剧也在尝试打破脸谱化。毕竟现实生活中,谁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多少职场“洪亮们”,每天都做着低头哈腰的活计,在家一肚子火,职场一腔委屈。编剧也许是想用极端反差,提醒咱们别用刻板印象定义英雄气概。只不过这招一旦用力过猛,观众就会集体错愕,反转戛然而止,剩下的只有尴尬和槽点。
更麻烦的,还在于该剧的体量。就当下播到30集的程度,已经有不少观众开始“提前弃剧”。本来36集的框架,如果能浓缩成25集,保准节奏更紧张刺激。可是现在明明有大尺度的案情,有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得让洪亮忙着做表情包,一不留神还怕他把“窝囊”演成奥斯卡水准。更可气的是,大型注水现场,反复吊观众胃口,还把剧情主线演成了打地鼠。这就像街边卖煎饼的,死活不加鸡蛋,观众心里不直骂才怪。
到底该咋整?剧集剩6集,主角的翻盘可能微乎其微。其实观众的怒火,未必全数砸在张译头上。有人说,角色就是角色,观众也有自己的模板和心结。想要塑造一个另类正派,就要做好被喷成筛子的准备。张译的实验,结果就是“北极熊上海南,水土不服呗”。编剧呢,挖坑太深,后劲不足,想靠“隐喻表演”装酷,反倒弄巧成拙。到头来,洪亮的故事成了“鸡肋又扎喉”,又不忍弃之不用。
说到头,咱也不是抬杠,全剧最大问题还在于调性失衡。反腐大戏,本该镜头硬朗快准,群像刻画扎实。可这波整的呢,是让观众一会儿同情洪亮,一会儿又气得牙痒,结果两头不靠。配角个个生猛,主角天天装熊,台词要么腻歪要么磨叽,这戏按东北话说就是“让人词儿堵嘴”。主角演得像回锅肉配青椒,不得劲儿还让人爱不起来。
反一反,说不定正是洪亮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窝囊表现,让大家有机会反思塑造人物,是不是得多给观众一点正常人的善恶感?别整天玩极端,平衡下层人物的生活样貌,也让角色有一丝烟火气。可惜该剧忙着做“全网神梗”,到底谁被谁绊了脚,只有观众最清楚。
,大家觉得,《以法之名》这种“窝囊检察官+注水剧情”的双重暴击,是创新之举还是灾难现场?你是能接受洪亮这种“另类男主”,还是情愿一边嗑瓜子一边吐槽正剧也别太整活,就不能让检察官体面点?欢迎评论区放飞自我,杠精、真爱粉、路人粉一起来掰扯,咱就看这锅——到底是张译、编剧扛得住,还是观众的槽点更能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