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最近不少人看到股市在震荡,指数跌了一波,就开始有点慌,觉得是不是牛市结束了,或者下一步是不是还要往下掉。尤其是大盘一跌,微信群、朋友圈都在问怎么办,要不要卖了跑一跑。但我想说,真的没什么必要这么焦虑。咱们绝大多数人,总是习惯性用老眼光看新市场,总觉得这轮牛市是不是又是大佬和投机客合伙割一波韭菜,其实这轮行情和以前很不一样,估计不少人都还没反应过来。
先说清楚一点,这次弄出来的长牛行情,压根就不是短期爆炒、噼里啪啦涨疯了那种,而是有根有据、有底气的。你说是不是像美国那种几十年慢慢走出来的老牛?我觉得也不是,它其实更像是“小白兔式的长牛”。你看,小白兔跑步的时候也是一段快一段慢,时不时蹲下来喘口气,再接着跑,整体看是往前的。和美国老牛那种慢吞吞的乌龟不一样。国家有形的手强力把控着大局,该推就推,该压就压,政策也是一手紧一手松,行情不会失控,也不会死气沉沉。
为什么说这轮长牛会有希望持续20年这么久?核心还是因为中国经济转型是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前咱们拼的是地产、基建,靠着提前消费、借钱扩张拉动增长,全靠投资刺儿把GDP往上托。但这个路,走了20多年,房子造得差不多了、人都在城市里了,不好再靠原来的方式胡拉乱拽。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跟老百姓,资产负债表都撑得很满了,再加杠杆弄不动了。所以,下一步怎么干?只有走高质量发展这条路,靠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来盘活存量、提高效率,这是大势所趋,不是嘴上说说的。
那资本市场在这里面扮演啥角色?很简单,帮大家把烂在房地产、存款、理财这些低效资产里的钱,慢慢调到高效的行业去。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光是居民存款和房产加起来,都200多万亿了,但很多都没怎么产生新价值。过去社会财富不流动,大家就躺着吃利息,能激发出什么生产力?反倒是有了资本市场,钱才能流到最有潜力、能出成果的行业去,让咱们的企业主愿意冒风险创新,科技、消费、医药、军工这些赛道都能发展起来。你没发现吗,最近这几年,无论A股还是港股,科技类和创新药的股价表现都明显好过“旧经济”,其实这就是方向在变。
现在说回来,如果你还在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一崩到底,那纯属是被老外影响了。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全世界都数得进前几名健康的,地方政府虽然债务多,但整体风险完全可控。你再看美国,国债已经占GDP的120%多,我们才20%多。美国住户的负债其实比我们还重,只不过他们早就习惯高负债;咱们中国人几十年就这两年刚多起来一点。所以别看有些舆论老拿这个说事,那是拿老路的新眼光,没有看到时代真的变了。中国的基本盘稳着呢,大盘有波动,也只是市场微调,目的是消化之前涨太快的泡沫,为以后的慢牛打基础。
其实,现在政策也在明显引导。近两年出台了好多支持长期资金进市场的举措,你看社保、保险、各路理财都开始加仓股票了,而且再也没有当年爆拉小盘、炒绝对龙头那种盲目劲了,而是慢慢配、择优持有。货币端的钱其实也足,只是被大量锁在房地产和存款里,等那个搬家的过程完成,行情自然会变得更健康。A股、港股都是一个思路——慢慢化解压力,市场震荡个一年半载再起飞,不急不躁。
再说说港股。以前港股根本是个“离岸市场”,被老外主导,想买就买,想砸就砸,内地资金没法长期跟踪。现在不一样了,咱们南下资金变成港股的主力,北水当了定海神针,外资爱来不来,故事自己还能演下去。你看那些在港上市的科技、创新药、消费品牌,包括估值被干到地板价的,慢慢都有人来接盘了。比如创新药板块,不少顶级外资反而在扫货,说明他们根本没像嘴上那样看衰中国,而是直到关键时候还是会回来的。
目前港股经历了“深蹲”,被外资尤其是对冲基金和量化猛砸了一轮,现在换了新故事。A股也是,调整得差不多了,不少重要板块的成长逻辑越来越强。其实你仔细看,港股A股就是兄弟连,一会你追我赶,一会港强一会A强,轮流领涨。国内经济一旦哪个赛道有新突破,像AI、创新药、机器人,资金会迅速跟进去,带动全市场气氛。
未来几年,核心在于选好赛道。像科技类、创新药、服务消费、互联网板块,这几块只要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没中断,它们迟早都会爆发式增长。你得耐心等。其实现在9月上旬,就是互联网板块回调到位、逢低配置的好时候。为什么?上半年被外资做空做得很惨,但这些因素慢慢都在消化,内卷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业绩和估值表现里price in(反映进去了)。
美联储要降息,人民币可能要升值,流动性一松,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马上就起来。这时候你再往下砸,谁会卖给你?很多老外赚一波然后平仓离场,剩下市场就靠内资慢慢顶起来。到四季度,可能还有不少基金经理钱没花出去,拿着等机会抄底,那时候行情就很容易被点着了。
再说,创新药现在是科技逻辑和消费逻辑的结合。以前中国医药老想着仿制药,没技术含量,所以大家都觉得PE再低也没人要。可是最近这两三年,很多创新药企业在国际上开始露脸,被外资和行业巨头频频扫货,国内医保政策、商保、出口市场都放开。现在中国老龄化加速度明显,更何况出海市场更大,所以说创新药这条线是值得长期跟的。
新消费板块年初特别火,六七月份消化了减持压力和业绩担忧,下半年等板块整理差不多,又可以继续配置。逻辑很简单,人均GDP破1.2万美元,大家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将来出海的新品牌会越来越多,文化软实力也是个新增长点。
说到价值股,别觉得只能配点银行保险。事实是,现在港股不少高息股比如四大行、三桶油、国企央企一堆,息率7、8个点,完全是“固收+”,而且业绩弹性也有,等到行情启动就能吃股息加价差。这些钱,保险养老等配置型资金必须得布局。再看化工、有色,很多资源型公司已经在底部,尤其是涵盖战略资源的,未来国家大国博弈加剧,这些稀缺品种肯定是王道。
其实,这一轮行情预期一直在升温,有点像当年房地产从冷到热,然后又慢慢进入慢牛。只要政策没变,资金还在流入,没人敢轻易做空。你会发现,内地像汇金、社保、险资都加大了配置,港股也是内地资金慢慢变主力。这种趋势下,再碰到一些外部利空,也只是阶段性掉头,转身就起来。
很多人还老盯着指数,不如多看看行业和龙头公司的变化。你比如互联网、创新药、新能源车产业链、服务消费,这些都是慢牛里的大赛道。再说一遍,现在不是“暴发户牛”,不是要暴涨暴跌,而是“小白兔式慢牛”。你只要别整天想着当天买当天翻倍,80%的投资者都会获益;更别被短期波动吓跑了。
除此之外,港股还值得留意出口链,比如现在受地缘冲突影响,海外产业链转移,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外溢明显,这些公司在港股上也有不少代表,等到流动性好转,资金一到位,股价就会上去。
回过头来再说结论,中国股市和港股,背靠中国庞大的资产池,政策层主导下,有形的手和市场的手合作,20年超级长牛完全不是梦。过程中大起大落是常态,根本不是风险,而是提供更多上车的机会。
如果你还把目光只放在每天的K线、涨跌幅,随便听点风声雨声就心慌意乱,那只能说,这轮行情里你基本就晕菜了。下一阶段,应该学会从资产本身的价值和行业潜力去挖机会,多点耐心、少点追涨杀跌,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至于到底怎么配?简单说,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稀有资源、顺周期的化工,有耐心的捡底捡估值低的,短期才能扛得过震荡,长期才能享受慢牛盛宴。你越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勇敢布局,等到春暖花开,自然能吃到最肥的一块。港股、A股轮流涨,咱们还怕没机会吗?不要慌,该投还得投,把目光放长远,大格局去看这个市场,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慢慢让财富生根发芽。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