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关于台海要是真打起来,美军能不能赢的争论又热起来了。
起因是美国一家顶级的、非常有影响力的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相当重磅的报告。
这份报告和之前某些机构(比如五角大楼自己评估过超高胜率)的乐观预期可完全不同,它通过大量的、多达24次的模拟推演和700多页的详细数据分析,描绘了一个令美国决策层可能需要好好冷静一下的台海冲突场景。
报告的核心结论非常直白:如果美军直接大规模介入台海战事,它所依仗的那些“王牌”,从航母到基地,都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甚至是彻底覆灭的风险。
说得夸张点,可能真的会输得很难看。
第一点,最核心的问题:航母还能安全地开进台海吗?
美国海军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航母打击群,这无疑是他们全球力量投射的象征。
但这份报告最扎心的地方就在于,它详细拆解了解放军应对这种“巨兽”的手段——反舰弹道导弹(ASBM),特别是像东风-21D和东风-26这类型号。
报告里反复强调,这些导弹不是摆设,它们的设计目的非常单一明确:就是用来对付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母。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些导弹的射程据说能覆盖1500公里到4000公里这个范围。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它们有潜力将整个西太平洋相当广阔的海域纳入有效打击范围。
更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它们的突防能力——东风-26据称在最终俯冲阶段速度能超过10倍音速,简直快得惊人。
再配合上据说精度极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据说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有讨论称大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
当这些要素叠加起来,对进入射程的航母来说,威胁确实非常大。
兰德报告推演的结果显示,如果航母胆敢靠近所谓的“第一岛链”(主要就是靠近中国大陆的附近海域),它在冲突中的幸存概率评估直接掉到了非常低的水平,30%以下。
想想一艘航母的造价,比如福特级可能要上百亿美元,风险收益这笔账算下来,实在是让人揪心。
更让人难以招架的是一种战术思路:饱和攻击。
简单说就是短时间内在同一区域倾泻远超防御系统处理能力的导弹数量。
报告提及解放军火箭军储备了数量庞大的各式导弹,具体数字肯定不公开,但普遍认为其规模非常可观。
光在东南沿海部署的导弹部队,就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比如半小时)集中发射大量导弹。
在这种近乎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下,即使美军把能动用的所有航母打击群都压上,报告推演的后果是开战几周内,可能就会有2到4艘航母以及伴随的10到20艘驱逐舰被击沉,伴随的伤亡当然非常惨重,几千名官兵可能因此损失。
这种级别的舰艇损失,无论是财力上还是人员士气上,都将是美国难以承受之重。
第二点,天空真的还是美军的天下吗?
空中优势是现代战争的核心。
美国寄希望于它的隐身战斗机,像F-22和F-35。
但是,这份报告给这种期望泼了冷水,特别是在西太平洋这个特定战场上。
首先,从数量和部署位置来看,报告的分析认为,在亚太地区,能够投入实战的第五代战斗机数量上,对手占据明显优势。
这里说的主要是像歼-20这样的战机。
而且这些飞机不是孤立的,它们很可能得到像空警-500这样先进的预警机,以及像歼-16D这样专注于电子战的飞机的强力支持。
大家知道F-35的一大优势是信息化,但如果电子战环境被对手压制和干扰,雷达屏幕上全是干扰雪花,它的战斗力肯定要大打折扣。
更何况,从大陆东南沿海的前线机场起飞,到达台湾岛上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航程完全足够,意味着解放军可以维持高强度的空中巡逻和打击频次。
想想看,如果一天之内空域能被对方反复压制数轮,地面部队的感受可想而知。
而在日本、韩国等地部署的美军F-22虽然战斗力顶尖,但数量太少,总数有限(有公开信息说目前在亚太部署的F-22也就几十架,总数一百多)。
报告推演还强调了另一个致命威胁:它们的机场本身就不安全。
这些前沿基地全部处在对方远程精确打击火力的覆盖范围内。
一种新的、速度快、轨迹难测的武器——高超音速导弹(比如东风-17),就是用来摧毁这些跑道的利器。
报告指出,哪怕关键基地的跑道只被炸出一个坑洞,修复时间可能需要长达半个月,这意味着半个多月的瘫痪期!
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这太致命了。
至于像关岛这样更远的基地,也被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时刻瞄准着。
相比之下,解放军在本土作战的后勤保障优势就凸显了。
例如,报告提到在福建平潭建设浮动核电站的可行性(如果是真的),这可以为沿海作战行动提供更稳定的能源。
还有传说中沿海地区修建的大量地下或加固机堡,能有效地保存上千架战机免遭首轮打击。
这种强大的体系韧性和持续作战能力,在漫长的消耗战中意义重大。
美军则远离本土,油料、弹药、零部件都得跨越大洋运输,供应链极其脆弱。
第三点,盟友帮忙?现实可能骨感得多
五角大楼的计划里,和盟友(尤其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协同作战是一个重要环节,常常被类比为“亚洲版的小北约”。
然而,兰德报告对盟友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快介入台海冲突,表达了非常谨慎甚至悲观的看法。
首要的问题是地理。
日本作为最前沿的支援点,其国内的100多个军事基地和设施,在报告推演中成为冲突第一天就可能遭受猛烈远程火力覆盖的目标。
驻日美军的F-15机队藏在钢筋混凝土的机堡里?
报告认为可能也扛不住。
更关键的是,电磁脉冲武器这类手段一旦使用,即使不摧毁硬件,也能导致整个基地的电子系统瘫痪,现代化战争机器瞬间“退化”。
在这样高强度的打击环境下,这些基地能否正常运作支援战斗,是个巨大的问号。
韩国的情况更复杂。
大家应该都记得历史,半岛上还有另一个更直接、更迫近的威胁。
报告明确指出,在台海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情况下,韩国出于自身安全的巨大压力,可能会极其谨慎。
它可能连一颗子弹都不敢运往台湾方向,因为这样做可能招致来自不同方向的报复性火力攻击。
仁川港这样的关键港口如果被远程多管火箭炮覆盖,损失是巨大的。
它不太可能为了支援台海而将自己置于如此巨大的风险中。
至于美国在欧洲的传统盟友北约,报告更是不抱太大希望。
最近几年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乌克兰。
报告暗示,欧洲国家即使有心,能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快速的军事介入力量,去跨越半个地球来台海?
更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发表一些谴责声明,或者象征性地派几艘军舰在安全区域游弋。
穿越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关键水道,在战时本身就是高风险行动。
说到底,乌克兰虽然是域外国家,但地理上紧邻欧洲,又有北约某种形式的安全承诺(尽管不是成员国),而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其“国际孤立性”在战时将是一个巨大短板。
第四点,最深的担忧:工业能力比拼
报告花了相当篇幅强调一个常被战争迷雾掩盖、但在持久战中决定生死的问题:国家的战时工业动员和生产能力。
谁能在消耗中更快地补充损失,谁就更可能坚持到最后。
在这一领域,报告对比了中美的现状,结论对美国非常不利。
造船能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报告引用了公开数据和信息,指出中国的几大主要造船厂(像江南、沪东中华、大连等)每年下水的军用、民用船舶吨位总计非常高,远超20万吨。
像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这样的先进主力舰艇,据说建造速度也相当快。
更关键的是,普遍认为成本远低于美国的同类舰艇(比如“伯克”级驱逐舰)。
反观美国的造船工业,报告指出其面临严重挑战。
无论是军舰建造、维修还是维护,都存在效率不高、成本高昂、熟练技工短缺等问题。
像纽波特纽斯这样的主力造船厂,报告举例提到“福特”号航母的维修延误以及新型驱逐舰建造周期的缓慢问题。
在激烈的台海冲突中,舰艇、飞机的损失会非常大,弹药消耗更是天文数字。
如果生产线跟不上消耗速度,补充不足,前线就会后继乏力。
对手的本土产能能在安全区域内24小时运转,这种持续的输血能力是美军在远离本土作战时难以匹敌的。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民转军”潜力。
中国的民用造船业规模十分庞大,全球占比极高(有数据说是美国产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意味着在战时,如果有需要,大量民用船只可以被迅速征用、改造,用于军事支援任务,比如改装成武装巡逻艇、运输船甚至辅助平台。
这种快速转化的潜力是惊人的战略纵深。
而美国呢?
报告提到了美国港口运营效率的问题,比如西海岸港口在疫情期间就曾发生严重的货物积压和延误。
这种基础设施的效率和劳动力的短缺,在战时无疑会成为后勤保障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五点,最深的阴影:核层面的终极威慑
任何大国间走向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都绕不开核武器这个话题。
兰德报告毫不讳言地触及了这一最为敏感但无法回避的维度,其结论对于任何头脑发热企图扩大冲突范围的人来说都是一剂清醒剂。
报告的核心警告非常严峻:如果美国在冲突中选择对中国的本土纵深目标(特别是战略目标)进行大规模常规或核打击,那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美国本土自身将成为报复性核打击的目标。
这里提到的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
它的公开数据(或广泛报道的数据)表明射程可达上万公里,理论上能覆盖美国全境,并能携带多个核弹头同时打击数个主要城市。
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这样的超级都市都在其瞄准范围之内。
至于美国耗资巨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包括本土的GMD系统和海上的“宙斯盾”系统),报告认为它们在面对先进的高超音速滑翔弹头时效果非常有限。
公开的专家讨论和分析普遍认为,此类复杂多变的飞行器和诱饵技术大大降低了拦截成功率(有观点认为可能只有个位数百分比的机会),这几乎意味着无法为本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报告进一步冷酷地分析了核冲突的后果逻辑:即使对方的核武库规模在公开评估中被认为小于美国(比如有机构估算是几百枚的数量级),但只要有一枚核弹头成功突破防御落在美国本土的城市或关键目标上(想想金融中心华尔街或者高科技心脏硅谷),其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人员伤亡、经济崩溃、社会恐慌)都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绝不可能承受的。
这种战略上的“相互确保摧毁”态势,是悬在冲突升级悬崖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报告中虽然没有使用“死手系统”这样引发争议的具体名词,但暗示的内容是清晰无误的:双方都拥有确保在遭受致命打击后能发动报复反击的手段和能力。
核冲突没有赢家。
最后,重新理解台海冲突的逻辑
兰德公司这份报告的深层价值,不仅仅是预测美军在台海战场的潜在惨重损失,更重要的是它为美国决策层提供了一个极其冷酷、但可能更接近现实的推演——介入台海冲突,对美国全球霸权的风险是灾难性和不可控的。
报告在细致分析了双方在军事技术、地域距离、后勤保障、工业能力和战略威慑等核心层面的差距和优劣势后,实际上呈现了非常清晰的地缘军事现实:在台海这个预设战场(解放军的“主场海域”附近),对手通过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建立起了一套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网络。
这种战略的核心精髓就是迫使对手的航母、核心基地等高价值目标远离冲突区域——甚至可能被压制在距离战场数千公里之外的海域。
而火箭军、空军、海军构建起的多重打击能力,能够在冲突爆发初期就实施高强度、多层次的集中打击(形象地说是洗地、空中压制、港口封锁同时进行)。
推演结果显示,在这种体系面前,美军很可能在做出实质性有效反应之前,就已蒙受无法挽回的沉重损失。
同时,关于技术代差的神话也需要重新审视。
报告中的推演细节(如战斗机性能对比、导弹性能、电子战、导航系统等)综合反映出,至少在西太这个特定战场上,美国在很多关键装备领域并不享有压倒性优势,甚至在部分领域(如高超音速武器、中远程导弹数量、本土保障)面临劣势。
这种装备性能的此消彼长,极大地削弱了美军惯用的技术制胜的幻想。
最终,报告指出了一个决定性的不同:乌克兰的经验无法照搬到台海。
乌克兰有欧洲大陆作为战略腹地和直接支援通道,有北约国家提供几乎无限制的援助输血(情报、武器、物资)。
而台海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地理上的孤立(被海洋隔绝),战略纵深极其有限(无法像大陆国家那样后撤),更重要的是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军事联盟的直接保障(北约明确不覆盖台海)。
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将国家统一意志视为核心利益、并为此投入巨大资源建立了针对性极强的军事体系的统一大国。
在兰德报告的残酷方程式里,大规模介入台海的军事行动,对美国来说是一场赢面极低而风险高到无法承受的战略豪赌。
报告本身或许正是对这种冒险主义最深刻的否定。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