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将的提议,刘秀一口回绝,坐镇蓟县,让吴汉领景丹、盖延、朱祐、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俊、马武等十三将,继续追击尤来残部。
尤来实在扛不住,被迫出塞,贼散入辽西、辽东,或为乌桓、貊人所抄击,略尽。至此,河北流民军的主力基本消灭殆尽。
北方大局已定,刘秀随后南下图谋中原,途中诸将多次劝进,作为云台将里最后一个入伙的马武表现格外积极: 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先即尊位,乃议征伐。今此谁贼而驰骛击之乎?
您虽然谦退,可是天下社稷托付给谁?最好请先定尊位,再行征伐,尊号如果不早日确定,咱们这打了半天,到底图个啥?
刘秀假装惊怒:何将军出此言!可斩也!
这种话听听也就算了,大家都懂,领导要面子嘛。
诸将继续劝进:
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
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不许
这种表忠心的事情,你要是参加了,领导不一定有印象,但是谁没参加,大领导是一定记得的!
连续多次劝进被否后,众人有点懵了,都三辞三让,按理说差不多就得了,尤其是河北系将领已经颇有微词,刘秀能拿下河北,大半功劳都要归功于他们,助你当上皇帝,他们才能分得更大的利益。现在你屡次推脱,到底啥意思啊!?
耿纯急了,主动找刘秀沟通。
为什么河北系其它将领不出面呢?
因为劝进这种事关系一般的人去问还不行,领导不会和你说真话。放眼河北集团,只有耿纯和刘秀走的最近,在王朗势大,刘秀最困难的时候,耿纯将整个宗族都带到他身边,惟恐宗室里有人心怀二心,就使耿䜣、耿宿回去把老家的庐舍统统烧掉(纯恐宗家怀异心,乃烧其庐舍)
为了刘秀的大业,家都不要了,这样的人,刘秀自然信任无比,众人相信他一定能套出领导的真话。
耿纯想了半天,说了这么一段话: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
诸将抛家舍业追随大王,可不是为了什么复兴汉室,都是有自己的小九九。您现在一再推辞,必然使众人失望,如果不早早称帝,一旦众人失去耐心,恐怕就会散伙了!
刘秀知道耿纯的为人,这次他没有正面回绝,而是退了一步:容我想一想。
刘秀在想什么呢?先说说称帝的好处:
1、刘秀若想以汉室正统名义征讨群雄,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称帝,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才能名正言顺地招降纳叛(后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天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称帝方能给诸将更大的回报,才能更加牢固的将他们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这些道理刘秀都懂,他为什么再三拒绝称帝呢?
1、刘秀生性谨慎,他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想当初绿林、南阳拥护刘玄在淯水沙坝称帝后,即便刚在山东吃了惨败、关中群盗其出、河北大地出现数十万流民武装,王莽统统弃之不顾,将压箱底的本钱全部拿了出来,就只打你更始政权。
讨伐军集结完毕后达四十三万之众,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后来的刘玄也是如此,攻打关中的大军刚出发不久,另一位刘氏宗室钟武侯刘望趁机起兵,占据汝南。为争取人心,刘望也自称天子,中原一度形成三帝分立的局面。
刘玄不顾洛阳空虚,仍然将自己的嫡系刘赐派去讨伐。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任谁都不会坐视旁人觊觎自己的帝位。
别看赤眉在关中打的欢,谁能保证刘玄就不会来个大翻盘,将赤眉围歼在长安?
昆阳、宛城、数场大战打下来,刘秀深知这帮绿林大佬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他也没想到腐化后的绿林战力下滑如此严重)
一旦赤眉危机解除,以刘玄的性子,一定会杀出关中,发兵北上来和自己拼命。刘秀倒也不怯,但是两虎相争,只会便宜他人,大大延缓他的统一大业。
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另外河北豪族已经表面自己的立场,南阳豪族作为自己的心腹嫡系,自然也无需担心,还有一个集团,刘秀同样要等他们老大的表态。
走到部县,刘秀苦等的人终于来了。
冯异前来汇报河内大战的详细战报,同时说了一句话,当即解除了刘秀的忧虑: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
有意思的是,一百年后,又一位征战天下的大佬也在等待他的王佐之才表态,只是同样出自颍川的他最终选择了冷处理,二人从此形同陌路。。。。。。
冯异代表颍川集团表态后,关中又来了一位儒生强华,他献上了那部炒的沸沸扬扬,天下皆知的谶书《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这句流传甚广的谶语,其完整部分也得以让诸将一览: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连大儒都抛弃了刘玄,刘秀终于下定决心,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城继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后汉”。
此时的他才三十岁,对比东汉前后两代开国君主(刘邦、曹操),说光武是天选之子,的确有几分道理。
刘秀还没忘记还在关中奋战的二把手邓禹,派使者前去颁发自己的诏书: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帏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进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酇侯,食邑万户。敬之哉!
字少,背后表达的意思却有很多。
1、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
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以德行和学识著称,刘秀以孔子弟子颜回作比邓禹,暗示他依然是自己最看重和信任的人。
2、与朕谋谟帏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这些说的都是邓禹立下的功绩,
是他最早为刘秀制定了“先图河北、再取中原”的争霸路线,堪称东汉开国的“总设计师。
是他独领一军,深入敌境,拿下并州一部,成功打通向关中进军的通道;
是他提出务悦民心的建国方略,以 “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核心,以宽厚缓和阶层矛盾,重建战后秩序。
3、进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酇侯,食邑万户
“酇侯” 这一封号源自汉代开国功臣萧何,萧何则被刘邦评为首功,刘秀的意思很清楚,虽然你远离权力中心,但在我心目中,你仍然是No1。
以邓禹此时的表现,简直就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简配版,既能提出战略、又能治理后方挖掘人才、还能独自领军镇抚一方,要不是后来被赤眉蹂躏,邓禹在历史上的地位还会更高一些。
刘秀六月称帝,次月就对洛阳动手,汉军主力二十余万从邯郸南下。
刘秀率吴汉、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刺奸大将军岑彭、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弩将军侯进、偏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全力攻打洛阳;
建威大将军耿弇率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屯兵五社津,阻击洛阳以东的更始友军。
洛阳之役,汉军名将云集、精锐齐出。
云台前十的名将悉数出动,邓禹在关中奋战,寇恂坐镇大后方督促粮运,保证军粮供应(时军食急乏,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尚书升斗以禀百官。帝数策书劳问恂)
当时人心目中,寇恂对外大破苏茂,威震邻敌,据河内大郡深得人心,就如昔年萧何守关中那样。
超豪华的阵容,加上庞大的兵力,可见刘秀对朱鲔的重视!此后再无人再享受过这种“待遇”。
面对河北的强大威压,困守洛阳的有没有援军呢?
还真有:密县的刘茂。
这个刘茂正是之前将更始朝廷任命的颍川太守岑彭赶走的狠人(会舂陵刘茂起兵,略下颍川,彭不得之官,乃与麾下数百人从河内太守邑人韩歆)
刘秀南下对刘茂造成巨大压力,一旦洛阳失守,下一个被收拾的就是他。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懂得,兵多将广的他(众十馀万人)也想和刘秀板掰手腕,于是派兵北上增援洛阳、
结果在敖仓遭到汉军阻击,从新莽时就纵横河南刘茂的被幽州突骑大败(拜弇为建威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
到平原后,骑兵对步兵的优势越发明显。机动性强大的骑兵可以打出多种战术:大范围迂回、穿插、突击。要对抗骑兵,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团,这点后来与盖延大战的梁王刘永一定深有感触。
被突骑一顿暴揍,纵横颍川数年的刘茂被彻底打醒,认识到双方实力巨大差距后,刘茂果断向刘秀请降(之前刘玄称帝,他都没服软,还赶走了朝廷任命的太守),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加上认错及时,刘秀也不吝啬,给他封了个中山王。
刘茂投降后,洛阳周围再无更始友军,只剩朱鲔一个支撑了。
但是千年古都哪有那么容易攻克,刘秀虽然能打,但在古代,只要守军有足够的信心和意志加上充足的粮草,攻城方想要在短时间打下坚城是相当困难。常规策略只能围困,坐等城内粮尽。
这点在巨鹿城下刘秀已经领教过了。
但洛阳的政治意义太重,硬着头皮也要上,汉军人数比巨鹿战役时多了数倍,但在朱鲔的顽强抵抗下,围攻数月依然毫无进展。
朱鲔这么玩命也是有原因的,他与刘秀有杀兄之仇(曾参与杀害大司徒刘縯),其他人就不是这么想的,尤其城内还有不少原来李轶的旧部。
他们与刘秀暗通款曲,到约定时间后,叛军打开上东门,坚镡与朱祐率先突入城内(攻破洛阳这种好事自然要交给大领导的嫡系南阳、颍川豪族,这会可没有你们河北人的份)
朱鲔闻讯率亲兵前来堵漏,与坚镡、朱祐大战在洛阳武库附近大战,双方伤亡惨重,最终朱鲔还是将坚镡、朱祐赶了出去(别将守东城者为反间,私约镡晨开上东门。镡与建义大将军朱祐乘朝而入,与鲔大战武库下,杀伤甚众,至旦食乃罢)
纵观绿林诸将,朱鲔绝对能排在首位,有大局观,能统兵,对刘玄也忠诚。
这次突击也让攻守双方有了谈判的机会。
朱鲔担心城内有人蠢蠢欲动,如果再放一次汉军入城,他没把握再将对方赶出去。刘秀这边也觉得打洛阳的成本太高,决定给朱鲔一次机会。
派谁去劝降呢?
只有岑彭最适合。曾经担任过刘縯、朱鲔下属的他,在洛阳城内有强大的人脉网络,而朱鲔举荐他担任颍川太守,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很不错。
岑彭来到洛阳城下,决定洛阳命运的对话就此展开。
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
双方先互相慰问,畅谈往事,见时机成熟,岑彭开始进入正题:彭往者得执鞭侍从,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今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虽婴城固守,将何待乎?
我曾经受过您的恩惠,时常想报答您。如今赤眉军已经占据长安,刘玄都被自己人卖了(下篇更始、赤眉、邓禹三方关中大混战会详写);当今圣上(刘秀)平定燕、赵地区,手握幽、冀二州,百姓归心,贤俊云集。
您难道还看不清天下大势嘛?坚守洛阳又有什么意义呢?”
朱鲔也很坦诚,我有两点罪状:
1、曾参与杀害大司徒刘縯("大司徒被害时,鲔与其谋)
2、劝说更始不要派出刘去河北(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北伐)
我不是不想投降,是担心刘秀秋后算账啊。
知道朱鲔的担忧后,岑彭立刻回营,向刘秀做了汇报。
刘秀说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论文化程度,光武在历代帝王中可以排前三位,他贡献了太多的成语典故。
披荆斩棘:荆棘,定关中,此乃大王之威加于四海。
得陇望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疾风知劲草: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推心置腹:朕推赤心置人腹中。
乐此不疲: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刘秀保证,朱鲔如果归降,连官爵都可以保住,为此他发誓: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拿了刘秀的担保,岑彭又跑回洛阳城下,告知朱鲔。朱鲔还不放心,从城上垂下软梯说:如果你讲的是真话,就请上城。
岑彭刚准备缚绳,朱鲔就阻止了他,别爬了,我信你了。
五日后,朱鲔率心腹去刘秀大营。临行前,心思缜密的他下了一道命令:我如果回不来,诸位可去追随郾王尹尊(坚守待我。我若不还,诸君径将大兵上轘辕,归郾王)
朱鲔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他没有强制要求手下留在洛阳共存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诚心待人,自然能收获将士的忠心,洛阳被围困的数月里,朱鲔的直属下属无一叛变就是明证。
他去刘秀大营后,众人依然守在城里等他回来(对比后面的夷陵之战,老大田戎刚走,他的妻兄辛臣就立即变脸,先抄了田戎的家,然后抢先向汉军投降)
刘秀召见朱鲔后,一番好言宽慰,为表诚意又让岑彭送朱鲔回城。一套流程走完后,洛阳正式归顺刘秀(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
朱鲔运气不错,他碰上了历史上罕见的守信君王,刘秀说话算数,拜鲔为平狄将军,扶沟侯;
同样是指河发誓,司马宣王你真的把这个誓言的意义给破坏了。所谓的“不杀降”,就是最高级别的誓言。曹爽还真不是被司马懿忽悠,因为一百年前刘秀也是这样说到做到的啊,谁能想到你一个家风优良的世家子弟居然能做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
更牛的是刘秀连朱鲔的后人都没有为难,后为少府,传封累世,再对比下曹家的后人又是如何对待张绣的!
光武的气魄非常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