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挽救民族工业命脉的壮举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有一场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行动,被誉为 “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那便是宜昌大撤退。而这场行动的灵魂人物,正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战时大后方。湖北宜昌,这座素有 “川鄂咽喉” 之称的城市,成为了进出四川的关键门户。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无铁路,长江水道成了最重要的运输线。但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复杂,滩多浪急,1500 吨以上轮船无法直达重庆,所有西行大船都需在宜昌换乘小船才能继续前行。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迁川工厂设备、军队物资、武器弹药等战略器材近 10 万吨,滞留在宜昌,形势万分危急。一方面,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步步逼近;另一方面,距川江每年的枯水期仅余 40 天,枯水期一到,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将无法开航,而当时运输船只奇缺,按正常运力计算,要将这些人员和物资全部运抵重庆,至少需要 1 年时间。
卢作孚,这位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此时挺身而出。他所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经过多年打拼,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航运企业。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卢作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临危受命,肩负起组织物资和人员疏散的重任。
智慧决策,精心组织
卢作孚火速赶到宜昌,面对混乱恐慌的局面,他处惊不乱。他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登上轮船检查性能、运载量和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后,他果断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轮船船长、引水以及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开会,制定出在 40 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
他力挽狂澜的关键决策是采用 “短途运输” 策略。重型机件不必直运重庆,先运至奉节、巫山、巴东暂存,日后再转运重庆。他将民生公司的 22 艘运输船火速调至宜昌,开辟奉、巫、巴短途航线,同时征用上千条民用船只,用于配合运载轻型货物。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卢作孚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要求各单位停止争执,听从统一安排和指挥,将物资按轻重缓急列出清单,由轮船公司安排运输。同时,他组织力量整顿物资堆放,空出江边沙滩,以利于装卸作业。此外,他十分注重发挥木船的作用,提请交通部在重庆征集 2000 艘木船,又在湖北征集了 800 艘木船参与抢运。
艰难险阻,无畏前行
在宜昌大撤退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日本飞机频繁轰炸,运输船队时刻面临着被炸毁的危险。但卢作孚和他的团队毫不畏惧,他们冒着炮火,昼夜兼程地运输。民生公司的员工们,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坚守岗位,英勇奋战。许多船员在恶劣的环境下受伤甚至牺牲,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
同时,运输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也极为复杂。要兼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还要合理安排不同航段的船只,根据水流特点选择合适的船舶航行。卢作孚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确保了整个运输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辉煌成就,历史铭记
经过 40 天的艰苦奋战,卢作孚带领团队成功抢运近 10 万吨物资设备及 3 万人员至四川。这一壮举,挽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为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正如亲历者晏阳初所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卢作孚不仅在宜昌大撤退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爱国精神,在整个抗战期间,他都积极投身于救国事业。抗战初期,他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主管水陆交通工作,为战时交通运输的顺畅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中期,全国粮食紧缺,1940 年 7 月,他又出任全国粮食管理局第一任局长,提出运输粮食的 “几何计划”,有效解决了军需粮食和一些地区缺粮问题,稳定了市场和人心。
卢作孚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在航运、教育、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毛泽东同志曾将他誉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可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卢作孚和他所领导的宜昌大撤退,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消息出处:
《宜昌大撤退 (1938 年卢作孚指挥的战役)_百科》(抖音百科),详细介绍了宜昌大撤退的背景、过程及卢作孚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关于事件的整体框架信息。
《卢作孚 (中国同盟会会员)_百科》(抖音百科),对卢作孚的生平经历,包括其在抗战期间参与抗日,尤其是指挥宜昌大撤退等事迹进行了阐述,为全面了解卢作孚提供了基础素材。
《记卢作孚领导的宜昌大撤退: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新华网),从亲历者视角出发,深入讲述了卢作孚在宜昌大撤退中如何组织协调,以及整个撤退行动的具体细节,为文章增添了可信度和生动性。
#瞭望中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