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9日,巴格达市中心那尊巨无霸萨达姆雕像轰然倒塌,整个地球村都跟着屏住了呼吸有人扔帽子庆祝,有人发呆如霜打的茄子。一夜之间,几十年强人统治像炖烂的牛肉被美军一勺子撩翻。这场“雕像倒地”的大戏,表面上是历史的一记惊天闷雷,可后头的发展比阿拉伯清真汤还复杂、辣味十足。拆了一座雕像容易,重塑一座国家,可真是难于上青天——更别提中间还得过一遍硝烟和血海。巴格达中央广场那一刻,不仅是萨达姆时代的句点,也是无数伊拉克人困惑、希望和噩梦的感叹号。果真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条链”,可事实证明,拆的那一刻只是个逗号,后头的麻烦,大得能装下整个沙漠。
打回头伊拉克这锅乱炖早在十几年前就埋了雷。1990年夏天突然上演“金牌打手”,萨达姆直接一脚踹进了科威特家门口。用东北话说,这就是“耗子扛枪——出大事了!”伊拉克用电光火石的速度制服了科威特,不光“请”走了王室,顺道还将在油田盘活当成自家小金库。可问题立马见光是萨达姆惦记油田,还是“背井离乡”的债务把他逼到墙角,抑或兼而有之?甭管怎么说,这把火一下子点到美国脚底下。1991年沙漠风暴一响,萨达姆的“帝国”开裂成纸糊的风筝,科威特重归自由。大家以为美国要“打蛇打七寸”,顺势一竿子扫清萨达姆,哪成想华盛顿一收手,这位“硬汉”又拍着灰尘回到了总统府。你要问美国人啥思路有人说要“稳住中东局势”,有人说是一种战略克制。可惜的是,这一手布局,后头的套路越来越绕,一切看似平稳,实则只是“五步蛇咬了三步半”,下文才真叫人头皮发麻。
强人没倒,伊拉克更紧绷。萨达姆对内越发强硬,对外愈发孤立,国家像紧绷的皮筋,一戳就崩。2003年时局再一次“风云突变”美国总统布什仰脖子一嗓子——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顺带甩了张“基地组织”投名状。联军一拥而上,巴格达几天就变“主”,解放的喜悦溅起浪花。可查了个遍,连根“杀伤性螺丝刀”都没找着。美国国会后面开听证会,这“乌龙”绕来绕去,总算是板上钉钉理由不靠谱,后果却千真万确。
老百姓日子咋样?画风说变就变。很多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昔日“老革命”熬成了新希望,“苦日头”好像终于过去。可结果呢,锅盖一掀,各路矛盾“唰唰唰”全蹦出来。宗教分裂、宗派冲突、恐怖爆炸,不亚于一锅胡辣汤里加了火药。选举来了,紫墨水戳手指指头,以为能解锁新生活,谁知团结没一个,分裂倒三波。过去的复兴党官员统统打包滚蛋,有技术的、懂管理的、一夜之间变成“失业大军”,有的不服气,直接掏枪成了反政府武装。伊斯兰国的种子,正是在这泥水里发了芽。
以为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波涛。没了萨达姆,不代表就是“世道清明”。基础设施残破,医院缺药,屋外炸弹飞,经济徘徊在人均GDP 5000美元的泥潭。“吃饭难、上班难、活下去难”,成了很多伊拉克人挥不去的梦魇。街头的警察和检查站比小吃摊还多,谁也说不准出门下一秒能不能平安回来。西方石油巨头们大包大揽,把油田啃得干干净净。伊拉克人看着自家油流向他国,满心窝火——“油富国、穷老百姓”,就这,谁不想爆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可有喜也有愁。科威特这边那晚放烟花放到半夜,举杯跳舞,谁也拦不住他们高兴。可同样的夜,科威特人笑着、心里也发毛。萨达姆倒下,伊朗成了新焦点。什叶派政府和德黑兰越来越亲,科威特变夹心饼干,四面楚歌,地缘安全永远阴云不散。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错,真正的“反转好戏”,还在后头打包上线。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戴着“硬汉”面具,在绞刑架上留下一句“伊拉克属于伊拉克人”,然后永别舞台。可惜,这句“名言”后劲不小,往后数年,整个伊拉克像被中了邪2014年,“伊斯兰国”在摩苏尔扯大旗称帝,占了三分之一的领土;2022年,各类恐怖袭击依旧爆表,管你总统换了几个茬,老百姓日子就是迈不开步子。
更离谱的是,“清党运动”把老政府一锅端走,结果国家机器瘸了条腿。军队、警察、会计、技术骨干都没了,管理瘫痪,社会治理像乡下赶集,全是瞎胡闹。很多人因此心生怨气,直接倒向武装组织或境外势力。美国本想“一招制胜”,结果种下了一个乱麻般的局面,宗派仇恨、恐袭割据,活脱脱玩砸了。
街头巷尾,本来以为“选举”的紫墨手指能变出彩虹,实际却是“翻车现场”什叶派政党一家独大,逊尼派被晾在一边,库尔德人只想自扫门前雪。利益争端、没人信任、缺钱缺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出国比中彩票还难。此时,回头一看倒下的雕像,谁还愿意在广场上再竖一尊雕像?“前人栽树”的背后,是后人连树根都被刨掉。
风平浪静的底下,依旧藏着风暴。伊拉克各派对立擦枪走火,统治组阁谈判一年比一年难。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社会信任跌到冰点。经济始终迈不开步,年轻人希望无着落。美国和西方石油公司分走了最肥的蛋糕,伊拉克只能望着石油车队,干瞪眼。科威特虽然表面风光,人均GDP漂亮得能挂墙,可回头总要提防伊朗和什叶派政府的动态,哪能彻底安心?伊拉克老百姓一边盼着稳定,一边活在恐惧的淤泥里,许多家庭分崩离析,出走、流亡成了唯一的出路。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花花绿绿选举背后,是撕裂加剧的社会矛盾。巴格达广场久无新雕像,不是没人敢竖,恐怕是没人敢再相信任何“救世主”了。
大国下场、雕像倒地,不是什么“救世良方”。电视荧幕上一声呐喊,实地却是万家灯火的熄灭。有人觉得“选举民主”能化解一切,其实是“脑袋开瓢——想得美”。真要说“萨达姆倒台就是解放”,那可真有点天真了。老百姓要的是有饭吃、有药用、有安全感,那些政治口号和国际干预,没少在老百姓头上添堵。巴格达雕像虽然没了,人民的苦难可没被带走。外部力量动手容易,让这个国家重新活过来,却需要几代人的智慧和执着。东北人常说“想吃饺子你还得自己和面。”把希望全押在外来之手,结果可想而知。可有时候,咱们也只能看着残破街头发出一声感慨——“这事儿,谁能给个实在的说法呢?”
雕像倒下后的伊拉克,难道就真成了人人向往的“民主乐园”吗?一边是石油流光,外资进场,大国轮番“耍大刀”,一边是老百姓家破人亡、选票变成撕裂的标签。这种“推倒重来”的模式,究竟是救赎,还是另一场灾难?各位看官,你是站“强人治国未必比乱世差”那一头,还是坚定支持“外部介入就是重塑希望”?不妨在留言区掰掰指头,说说你的高见——雕像可以倒下,思维可不能趴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