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是突然变得容易疲倦、体重不明原因下降、身上某个部位莫名疼痛、皮肤出现不规则斑块、吞咽困难或者排便习惯改变,那可不是小毛病。
中科院院士明确提出,这6种症状,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很多患者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些信号,错过了早期诊断的黄金时间。
不是吓唬人,肿瘤这东西,最怕的就是你不当回事。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超过400万,死亡人数接近300万。
而在确诊时,超过7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明明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80%,可一旦拖延,生存率将断崖式下降。
你以为疲倦是工作太累,其实可能是造血系统出了问题。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常以乏力起步,尤其是持续性疲倦,休息也缓解不了,就要引起警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异常甚至血小板降低,往往是最先在体检中暴露出来的。
体重突然掉了十斤,你高兴还来不及?慢着,没节食、没锻炼却明显变瘦,这不是福音,是警讯。恶性肿瘤细胞代谢旺盛,会大量消耗身体能量。
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等都可能以体重下降为首发表现,尤其是短时间内瘦得离谱,绝不能只当成减肥成功。
总有个地方隐隐作痛,查不出原因,吃了止痛药也只是缓解一下?别总想着是老毛病复发。癌性疼痛往往是持续性的,不像普通的肌肉酸痛那样休息能缓解。
比如肝癌常表现为右上腹钝痛,骨转移则会导致夜间加重的骨骼疼痛。一旦出现持续超过两周的局部疼痛,建议立刻去医院影像学检查。
皮肤上出现颜色不均、边界不清、不对称的黑斑,别急着涂药膏。黑色素瘤就是以这种形式起家的。它不同于普通痣,生长速度快、转移能力强。
尤其是斑点变大、出血或者痒痛,就不能再拖。皮肤科医生常说的一句话:不怕老痣,就怕新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临床经验。
吃饭老是噎,水也咽不下,先别只怀疑食道炎。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就是进行性吞咽困难,从吃馒头卡到连稀饭都难咽。
长期抽烟喝酒、喜欢吃烫食、腌制食品多的人,属于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反复受损是癌变的温床,早做胃镜检查,是能救命的。
便秘或者腹泻频繁交替,排便习惯变了,尤其带血黏液,很多人都以为是痔疮作祟。但结直肠癌早期就可能以这种方式悄然出现。
特别是大便变细、排不干净、有排便感但没东西出来,这些信号千万不能忽略。别让“痔疮”掩盖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很多人问,那有没有什么体检项目是必须每年查的?中科院院士建议,五大部位必须重点关注:肺、肝、胃、肠、乳腺(或前列腺)。这些器官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高发部位,早期多数无明显症状,体检就是惟一的破局方式。
肺癌早期大多无咳嗽咳痰,尤其是腺癌,多位于肺边缘,很难通过听诊发现,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研究表明,50岁以上吸烟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能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
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发展快、隐匿性强。慢性乙肝、丙肝、脂肪肝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每年查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以及增强型肝脏超声,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筛查手段。数据显示,乙肝患者定期筛查可将早期肝癌检出率提升到70%以上。
胃癌和食管癌在我国尤为常见,尤其是北方腌制食品多、饮食重口味地区。无痛胃镜检查虽然让人发怵,但却是发现早癌的利器。
研究指出,40岁以上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的人群,每两年做一次胃镜,可显著降低胃癌晚期的发生率。
结直肠癌筛查现在已经纳入多地体检常规项目。粪便潜血检测结合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癌变的关键。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每年筛查一次,能将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30%。特别提醒,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提前到45岁开始筛查。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虽然在发病率上存在性别差异,但都具有家族聚集性。
女性40岁起建议每年做乳腺彩超+钼靶X线,男性则宜做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PSA)+前列腺彩超。有研究发现,家族有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女性,其自身发病风险是普通女性的2.5倍。
不少人说,既然肿瘤早期这么难察觉,那干脆每年全身做个PET-CT。这个想法听着合理,其实并不推荐。
PET-CT辐射剂量高、费用昂贵、不适用于常规筛查。医学界强调的是“有针对性的筛查”,而不是“逢检必做”。
说到底,身体不是机器,一旦出现异常信号,往往是内部系统出了问题。你可以忽略一次胃痛、一次便血、一次头晕,但不能忽略这些症状的反复出现和无故加重。
作为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拖延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的案例。疾病的可怕,从不是它有多严重,而是你以为它不严重。
有个数据值得大家记住:我国癌症整体五年生存率为43.7%,而在日本、韩国这一数据接近70%。差距不在治疗技术,而是在发现的早晚。肿瘤不是判死刑,早发现就是生路。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开始回忆自己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了。如果有,别犹豫,去医院查一查不是坏事。查出来没问题,安心;查出来有问题,早治早好。比起后悔,及时面对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4年).2. 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23年修订版.3. 中华肝脏病杂志.《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防控策略研究》2023年第31期.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