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一个曾被誉为“全球首个通用Agent”的明星项目,从爆火到争议,只用了短短四个月。
这速度,堪比火箭发射,也像流星陨落。
2023年3月,Manus横空出世,5月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5亿美元。
然而6月,风云突变,裁员、删帖、创始人团队疑似“跑路”新加坡的消息接踵而至,引发业内一片哗然。
曾经的光环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质疑和批评。
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凌晨发布的长文博客,试图为这场风波降温。
这篇技术博客细致阐述了Manus对Agent产品和技术的理解,强调了上下文工程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团队在实践中总结的七条关键经验。
从KV缓存命中率到工具管理,从文件系统运用到操控模型注意力,从保留错误信息到避免被少量示例限制,Manus的探索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实践。
这仿佛在告诉大家:我们不是PPT项目,我们真的在做事!
季逸超这篇博文就像一个技术人员的自白,充满着对技术理想的追求。
他强调上下文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实验科学,Manus的目标是用上下文塑造代理的行为和能力,而非盲目追求模型的智能程度。
这番表态,似乎想将公众的注意力从争议事件拉回到产品和技术本身。
然而,他刻意回避了外界最关心的问题:公司为何搬迁新加坡?
国内被裁员工的权益如何保障?
这些疑问,如同悬在Manus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挥之不去。
我翻看了网友评论,有人认为,季逸超的长文避重就轻,技术解读只是为了转移视线;有人则表示,Manus的技术探索值得肯定,但商业运作上的瑕疵不容忽视。
更有甚者,直接将Manus与曾经的明星项目DeepSeek作比,认为Manus重蹈了DeepSeek的覆辙,利用中国工程师资源迅速开发产品、融资后便“逃之夭夭”。
平心而论,Manus的技术探索并非毫无价值。
在Agent领域,上下文工程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Manus团队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其他创业公司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技术创新不能成为商业失信的挡箭牌。
一家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取决于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想当年,DeepSeek也曾是AI领域的明日之星,凭借其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获得了巨额融资。
然而,在烧光投资后,DeepSeek却悄无声息地关闭了公司,留下一地鸡毛。
如今,Manus的故事与DeepSeek何其相似?
这不禁让人担忧,Manus是否会成为下一个DeepSeek?
创业维艰,融资不易。
投资人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创业公司,是希望看到公司能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商业价值。
Manus的快速融资,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
然而,如果Manus不能妥善处理裁员和搬迁等问题,势必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也会打击市场对Agent赛道的信心。
Manus的故事,也给其他创业公司敲响了警钟。
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商业伦理同样不可忽视。
创业者应该以诚信为本,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才能走得更远。
Manus的未来究竟如何?
是浴火重生,还是就此沉沦?
我们拭目以待。
希望Manus能够正视问题,积极回应外界的质疑,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也希望所有创业者都能从Manus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网友的评论:“技术是工具,商业是目的。只有将技术与商业完美结合,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这句话,或许正是Manus需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