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张家庭年净资产的十一等级图,对照后发现自己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家也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顺便给未来定个目标。不过这张表只反映普遍情况,毕竟每个家庭的具体境遇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从表中能明显看出,多数人徘徊在底层与中层之间,能跻身上层的人寥寥无几。阶层跨越从来不是易事,“隔层如隔山”,每一次向上跃迁,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这也印证了 “二八定律”—— 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并不多,两成的人掌握着八成的财富,剩下八成的人只拥有两成财富。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从不敢想 “躺平”,甚至连这个念头都不敢有。可到底该如何逆袭改命?虽然想法宏大、实施艰难,但梦想总得有,万一实现了呢?有梦想,才有可能。
美国人约翰・富勒的母亲常对孩子说:“我们穷,但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你爸爸认定自己是穷人,从没想过改变,家里每个人都胸无大志。但我不信,所以我要努力成为富人。” 后来富勒在演讲中也说:“我成不了富人的后代,就成为富人的祖先。”
有想法、有野心、有抱负,再加上方法和行动力,这样的人想不富都难。想成为富人,首先得有这份野心,否则可能永远困在底层,难有出头之日。
1. 改变错误金钱观,树立正确认知
村里有个年轻人,父母开店忙碌,无暇管教,他便游手好闲,拿着父母的钱吃喝玩乐,开着家里买的车挥霍,生活毫无规律。没几年就败光了父母大半积蓄,最终被赶出家门,妻子也离了婚,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多年的奢靡习惯难改,日子越混越差。
反观另一个村民,早年丧母,父亲独自拉扯他长大,吃了不少苦。成年后他踏实工作,认真生活,从不奢侈浪费。结婚后和爱人一起打拼,工作之余摆摊赚外快,起早贪黑从不抱怨,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后来供孩子读完大学,前两年还在城里给孩子买了房,翻新了老家的房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可见,对待金钱要保持理性:不因钱少而仇富,不因钱多而轻贫。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身心的健康 —— 这些才是享受生活的根本。
2. 不攀比,不为面子买单,量力而行
老家邻居王大哥,看到村里不少人买了车,不顾家人反对也跟风买了一辆,结果因为没考驾照,车一直停在院子里。这笔钱花光了家里的大半存款,妻子天天和他吵架,日子不得安宁。其实农村很少用到轿车,大家更需要的是能当生产工具的三轮车,王大哥的车只能盖着车衣闲置,成了 “面子的摆设”。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别人买车他跟着买,别人换手机他不甘落后。却不想想,别人有收入有存款,消费起来毫无压力;而自己没底气,却要借钱、刷信用卡透支,只为满足虚荣心。
要知道,太在意面子,生活反而不会在意你。我发现很多人资产刚过 30 万,就急着折腾创业、买奢侈品,一不小心就被 “割韭菜”,重新回到贫穷的起点。《穷爸爸富爸爸》里说:“生活中你挣了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了多少钱,以及能留多久。” 挣来的钱未必是你的,但存住的钱一定是。
3. 想存钱,先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高尔基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因为克制的过程,也是自我审视、主动掌控的锻炼。
金钱就像蓄水池:流入少、流出多,水池只会干涸;流入多、流出少,才能慢慢充盈。存钱的道理也是如此,要守住底线,别让没必要的支出悄悄流走:
少喝奶茶咖啡,用白开水或蜂蜜水代替,更健康也省钱;少吃雪糕、冰激凌,不仅价格高,过多添加剂对健康也没好处,还可能遇到 “雪糕刺客”;不买外面的果汁,价格贵且难保证食材新鲜;戒掉费钱的爱好,培养低成本的兴趣(如阅读、运动、画画、写作),做得好或许还能带来收入;少买纸质书,不好收纳还易受潮,电子书更方便碎片化阅读;衣服、鞋子、化妆品、包包够用就好,不盲目囤积;减少无效社交支出,把时间和钱留给自己;少下馆子、点外卖,尽量自己买菜做饭,既健康又省钱;少打车,选择绿色出行;不攀比消费,不为面子浪费;不买没用的盲盒、摆件,不冲动办健身卡、游泳卡等。
秦姜在《有钱人是这样炼成的》中说:“不要忽视小钱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久了效果自然惊人。” 对成年人来说,保持低支出、少负债、勤工作,才能打下稳固的资产基础。
古人说 “穷则变,变则通”,改变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承担风险和责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在《承担风险,方能提升运气》的演讲中说:“想有好运气,就要改变与自己的关系,走出舒适区,适当承担风险。”
无论身处哪个阶层,底层时不卑不亢,高层时不骄不躁就好。杨绛先生说得好:“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仰望你,阶上亦有人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今天的热点就跟大家聊到这儿~你们对这件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是磕到了还是有其他角度?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唠,咱们下期热点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