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中国制造业被欧洲“指责上瘾”?三大误区与应对策略,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中国制造业被欧洲“指责上瘾”?三大误区与应对策略,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发布日期:2025-08-04 11:37 点击次数:151

##夏季补贴计划

一则《金融时报》的评论,把中国制造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说什么“中国对制造业太上瘾了,这是病,得戒”,这话听着就像邻居家孩子考第一反倒成了“心理问题”。欧洲人是真的急了吗?还是另有隐情?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背后的门道。

谁怕谁:欧洲焦虑的背后,是产业转型的尴尬

近几年,“内卷”成了中国社交网络上的热词,本意是提醒大家别总窝里斗。但到了西方媒体嘴里,这词儿变味儿了。《金融时报》这篇文章,不光把唐山的新工业园描绘得冷冷清清,还拿新兴产业升级说事,一通阴阳怪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先进电池这些本来让国人自豪的领域,在他们笔下全成了“低端内卷”“无序扩张”。

其实仔细想想,欧洲人为什么这么急眼?答案很简单——传统优势地位被撼动。过去几十年,德国汽车、法国高端机械在全球呼风唤雨,如今新能源车出口榜单,中国品牌扎堆出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工厂,而不是德法日美。这种变化,让老牌工业强国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压力。

再看数据: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稳居世界第一。而欧盟同期数据却连续下滑,多家龙头企业选择在亚洲设厂或合作。沪深交易所6月最新公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这种趋势,就是让西方媒体夜不能寐的根源。

舆论攻势,其实是竞争焦虑的一面镜子

外媒常用套路,就是放大个别现象,比如某些地方园区空置,把它当作整个国家经济失灵的证据。这种断章取义忽略了一点: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各地区发展节奏不一,有试错空间才有创新活力。有多少欧美企业敢像中国地方政府那样,大胆投新项目?

更何况,“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当年美国钢铁、日本电子产品,也曾因供给激增遭遇价格战,但最终靠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走出了困局。同理,中国正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来提升附加值,而不是停留在简单重复造螺丝钉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时报》及其引用专家,总爱拿体制弊病、“债务驱动”等老调重弹。他们回避一个现实:如果没有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升级,又怎会诞生华为、中车、宁德时代这样的世界级公司?

认知误区:“只要通胀资源股都涨”类似思维,同样适用于“只要制造业发达就是坏事”

不少读者容易陷入一种二元思维——觉得做多就是泡沫,做少就是衰退。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例如,有观点认为“中国依赖出口拉动,不利于消费升级”,但实际上,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大规模出口,为国内带来了宝贵外汇,也反哺科技研发投入,为消费品质量提升提供支撑。“脱虚向实”的路径,并非舍弃服务行业,而是在夯实现代工业基础之上,实现两条腿走路。

三项可操作建议:普通投资者如何借势布局?

1. 关注中游高端装备与核心零部件

当前政策强调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芯片到智能机器人,从动力电池到自动驾驶传感器,中游环节将成为未来数年的增长引擎。A股相关板块如专精特新“小巨人”、半导体设备、新材料等,可定期配置指数基金或龙头公司股票分散风险。

2. 跟踪海外市场壁垒动态

随着欧美频繁出台贸易限制措施(见2024年6月欧盟委员会关于新能源汽车关税调整公告),相关行业短期波动难免。但长期看,那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已实现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如部分光伏、电动车企)的公司,更容易穿越周期。不妨关注其海外营收占比及本地化配套情况。

3. 配置优质消费与服务类资产,对冲周期波动

虽然主旋律仍是先进制造,但不要忽视医疗健康、高品质食品饮料、高校教育等板块,它们往往受宏观波动影响较小,可作为家庭资产组合中的稳定器。在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渠道适度配置相关产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延伸解读:中国式创新链正在形成闭环

过去十年,我国产业链不断完善。从原材料提炼到终端整机,再到品牌出海,全流程协同效率逐步赶超国际水平。例如动力电池赛道,比亚迪、宁德时代不仅掌握核心技术,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而AI芯片领域华为昇腾系列已跻身全球前三。此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疆、西南地区正成为新能源装备的重要集群地带。这些变化意味着未来更多红利将在细分赛道涌现,只要善于捕捉结构性机会,就能分享成长果实。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到底是谁‘患’上了真正的不安症——努力拼搏却被嘲讽为‘病态’,还是裹足不前却日日担忧别人进步?”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