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都离不开情商,现在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家的身上,情商已经变得比智商还重要了。
这事儿让大家真真切切明白了情商的重要,一句话能帮忙办成事,也能把事搞砸。
如今已经步入了深度舆论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甩以前好多,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效。
从银发一族熟练操作手机看短视频,到青少年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踊跃发声,几乎每个中国人每天都在关注着舆论的脉动。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还没搞懂舆论传播的潜规则,就连不少企业领导者,在这方面的认知也几乎没有任何基础。
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间的争端,恰好成了一堂关于舆论规律的生动教材。事情的开端也没什么特别的,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批评西贝用预制菜却把价格抬得很高。
起初,这不过是一些普通消费者的小小抱怨,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毕竟罗永浩平时也经常就各种话题发表意见,那会儿他还在和其他方面的相关方讨论一些事情。
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出现过,比如说,早些时候东方甄选和董宇辉闹矛盾的时候,罗永浩也曾经公开批评过他的前东家俞敏洪,但没引起什么热议。原因挺简单,主要是俞敏洪当时选择了保持沉默。
说白了,舆论热炒得起来,一定得双方互相互动,要不然就像一出独角戏,没啥人愿意一直盯着看。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遇到差评时,他们宁愿选择保持沉默,只要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浪,时间一过去,大家的注意力也会慢慢散开,事儿自然就会过去。
可西贝的反应完全偏离了这个套路。遇到罗永浩的吐槽,西贝一开始说招牌菜是“现制”,结果罗永浩不仅发文挖苦,还悬赏10万元,想要找出预制菜的证据。
眼看事还没闹得特别大,直到贾国龙站出来明确说“西贝的菜百分之百不是预制菜”,还说“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这才算是真把话放上了台面,舆论也随之炸开了锅。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挺简单的,大伙儿天生喜欢“对立的故事”。就像学校里那些学生,平时各忙各的,一旦有人吵起来互相回应,旁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围观。
贾国龙那坚决的表态,刚好给这场舆论添了“对抗性”的火苗,使得事情从单纯的个人抱怨变成了大家都在关注的焦点。
更要命的是,西贝一开始就选错了角逐舆论的阵地。罗永浩的抱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表达了大家对“贵预制菜”的担心。
外头吃饭,没人想花钱买个不新鲜的菜,结果还得付高价。贾国龙那硬梆梆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和消费者唱反调。
不得不说,《弱传播》这本书里提到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强者主导”的金字塔格局,老板和上头的人掌控着话语权。
不过,舆论场实际上是“弱者主导”的倒金字塔结构,公众的态度和支持程度直接左右着舆论的方向。在网上,大家天生对资本有一种天然的警觉,这就是这个规律的写照。现实中,再强势的公司,在网络上也得懂得低调一些,不然的话,容易招惹反感。
贾国龙明显没能领会这个道理,他大概以为靠企业的规模和个人身份就能轻松压住舆论,却忽视了公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一看到那些大公司对个人消费者动作那么狠,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要是我也敢敢吐槽企业,结果被起诉咋办?”于是,很多人就偏向站在罗永浩那边啦。
反过来看,罗永浩的应对方式恰好符合了舆论传播的规律。在接下来的直播里,他把自己和西贝的矛盾,变成了“推动预制菜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公众话题,毫无疑问地站在了大众的阵营。
数据显示,事情到了后头,只有6%的人还支持西贝,而94%的人则偏向罗永浩,这就体现了舆论场中“弱者站队”的那股力量。
西贝接下来的动作越发踩雷,贾国龙为了澄清自己,宣布全国门店都可以让记者进后厨拍摄。不过,餐饮界的人都知道,后厨那些细节要是真的被放大来看,很容易露出破绽。
果不其然,记者在后厨拍到的羊腿,保质期竟长达12个月,西兰花标注有24个月,烤鱼更是标明18个月的保质期,这些都直接把“预制菜”的争议摆在了台面上,也让西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信任风暴。
更有趣的是,这次事件还牵扯到原本口碑很好的企业家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以前,于东来以给员工的优厚福利(员工平均工资超过8000元,最低也不低于7000元,年休假达到135天)、对顾客的贴心服务(商品无理由退换,主动提醒大家理性购物),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新乡新店会留出2%的岗位给有犯罪前科的人)而受到不少人的喜爱,被许多人称为“国民良心老板”,还曾被《人民日报》写成长长的专文点赞。
不过在西贝那起风波里,于东来却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九月十二号,他公开说:“感谢西贝、海底捞,让我能安心吃饭的地方。”
接着,西贝曝光后厨问题时,于东来发了个说法,表示“每家企业都会有管理漏洞,我相信西贝会改善品质”。他还在评论里补充说这都是“出于正义,理解做企业的难处”。
这些话一出,彻底点燃了大家的不满情绪。消费者觉得,于东来根本没关注“价格偏高的预制菜是不是公开透明”这个关键问题,反倒站在企业的角度说话,这跟他以前“消费者代言人”的形象真是差远了。
短短三天,他的社交账号从满屏的赞扬变成了质疑的声音,最后只能把内容都删除,设为私密。更尴尬的是,贾国龙之后在采访中说“不认识于东来,只是在胖东来学习过几次”,这让于东来的“挺身相助”看起来格外突兀。
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儿里,还有个想借机蹭热度的企业家也摊了跟头,那就是想把控流量的张兰。当西贝陷入争议时,她为了突出自己品牌的优势,开始直播带粉丝们参观麻六记后厨,还亲自穿上服务员制服秀刀工,真是拼了命在抢风头。
不过网友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些端倪,她不仅没有健康证,进到后厨之后也没有洗手就开始操作,宽大袖子还碰到了菜板,本来想证明自己清白,反倒把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引来不少批评,觉得她“嘴脸难看”以及“落井下石”。
整个事件来看,无论是贾国龙的“欺压弱者”、于东来的“站队偏差”,还是张兰的“盲目跟风”,归根结底都忽略了舆论的规律。
大众在舆论圈里的心声其实挺直白的,就是要透明度和诚信保障。就像中消协所说的那样,预制菜的重点问题不是“用不用”,而是“标识模糊,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要是西贝一开始就选择道歉并展开自查,而不是硬碰硬,情况可能会好一些。要是于东来能坚持消费者的立场,不会轻率地为同行辩解,张兰如果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而不是借机制造噱头,或许大家都不会陷入这么尴尬的境地。
这事儿也提醒所有的公众人物和企业,得搞清楚,在舆论场上,只有尊重群众、坚守底线,才能防止信任崩溃掉。否则,再有再好的口碑,也可能在几天之内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