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这片海到底凭什么一再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为什么中国海警常常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吓退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对手?2025年8月的仁爱礁深夜,答案就藏在那6分钟内:凌晨3点,天还没亮,海面上起着薄雾,21551艇队员连咖啡都没喝上一口,突然发现几艘标着“渔船”字样的菲律宾小船,在夜色中偷偷往一艘早已“坐滩”的舰船运补建材。那不是捕鱼——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行动背后藏着刻意和算计,他们假装是普通渔民,实际上在一步步让南海的争议变成既成事实。中国海警队员眼皮子底下,当然不会让这事发生。
那一刻的现场,真不是电视剧里能演出来的。对方人员顶着枪,明目张胆地用稀释硫酸威胁中国海警,想让他们退缩。一个个危险镜头闪回在队员脑海,2024年那几次同样的夜袭情形还历历在目。可他们没有后退。拖机轰鸣,钢缆夜里飞舞,几秒钟里,21551艇完成了围堵、拦截、固定,对方的船身被死死拖住,建材被全部查扣,几名菲船员看着无助又气急败坏。整个过程下来,也就6分钟出头,没有拖泥带水。
这背后的“快”和“狠”是怎么来的?说白了,硬件先行,科技做底气。无人机直接定位,对准目标全程回传画面,高清摄像头连黑夜都能把一举一动拍得清清楚楚。你要是觉得这就是全部,那就小看了中国海警的队伍。那帮人真把护礁看得比自己家还要重要,明知可能被泼酸、被威胁,还是在众目睽睽下拍下第一手证据,甚至有人事后手抖脚软地说:“那一刻脑袋里就两个字,不退。”这种带着街头小性格的较劲,其实也正是守疆卫国的底色。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海警自2019年以来大规模引进新型硬件装备,现在南海主力舰艇上标配现代化指挥系统,全区无人机巡控频次年增30%。这在专家看来,不只是装备提升,更要的是一股超常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感。北京海洋问题研究员孙平就表示:硬科技是基础,但“死盯不放”、执法到底,靠的其实是队伍的职业信念。有些事交给机器没用,人心不虚才是真正的震慑。
一场成功的行动可不是偶然爆发的。回头看看过去一年,21551艇早就是仁爱礁至高频率的现场值守队伍。2024年8月和11月,几乎同样套路,菲律宾的补给船一靠近,被雷达锁定;无人机挂在天上直播;海警艇直接上去喷射水炮,不光赶跑船只,还用扬声器录下菲方每一次非法广播,自证执法透明。对方就算变着花样走小路,终究没能得逞。很多外媒质疑中国是不是“过度执法”?但事实就是,守不住一次、后面就可能出大乱子,这是中国海警骨子里的警觉。
对面呢?不比不知道,这些年菲律宾方面早就乱了阵脚。大量国内舆论指责本国政府把基层士兵“往刀口上送”,说得难听点,连国会里有人开会时当面质问:“难道真拿我们的士兵当炮灰吗?”更别说持续高压下,维修比补给还难,费钱又费心思,有的军舰上一年换三次“补给计划”,最后一次都没能执行到位。士气到底怎么样,其实大家都明白。你只要去黄岩岛待几天,各种菲方公务船试探性靠近,看到中国海警一出现,转头就跑。短短两年,敢于叫板的次数越来越少,这就是无形的压力和威慑力。
回到海上,守护家园的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责任。2023年5月黄岩岛事件,海警发现菲方渔船和公务船趁天未亮偷偷靠近,现场警告无果,直接贴身赶走,还提前录音录像,执法公告发到相关频道,谁都别想蒙混过关。至于永暑礁谁最拼?2022年那次,指挥员李刚亲自带队,越南二十来艘渔船蛇阵一样乱窜,他们一点也不手软,靠着沟通、围堵、强制驱离,硬是让这些渔船“有来无回”,第二天没人再敢冒头。
再往前倒,2021年三沙市还联合了海洋渔政、地方公安做了一周大规模联合巡航。不是走个过场,结果现场查获三起外国渔船非法捕捞稀有珊瑚物种的案件,渔获和工具全被扣押移交。要不是几家单位通力合作,这种违法小动作很容易漏网。南海的执法其实已经形成机制,谁来、怎么拍证据、怎么交接,全都有流程,年年有改进,不断加码。每一个环节背后都藏着很多无名英雄的汗水和苦劳。
谁都看得出,这几年南海边界的紧张从来没远离过。如果不是中国不断强化执法部署,加大投入,用科技和法规一起织网,光靠几个夜班船员,肯定扛不住。很多专家都提过,中国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稳住脚跟,正是因为每个关键时刻都顶住了压力。不夸张地讲,这些所谓“南海无名英雄”的坚持,就是国人安全感的来源。普通老百姓未必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一次次守住一寸土地,就是给全体中国人撑腰。
放眼未来,这片海肯定还会有风有浪,但有国家、有执法队伍做后盾,有经验、有血性,谁也别想在这里得逞。说一千道一万,正是这些“守礁如守家”的身影和日日夜夜的守望,才让我们底气十足。守住家,守住一片蓝色,才不会有遗憾和后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