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伊始,中国多个关键行业同时迎来转折点。水泥行业主动减产30%,光伏企业集体放缓扩张,钢铁全面压减产能,就连上月仍在激烈价格战中的新能源车企也相继宣布退出降价竞争。这一系列同步行动释放出明确信号:持续三十年的扩产能时代正式终结,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国家财经委会议首次将“反内卷、整治低价无序竞争”置于突出位置,强调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此次调控的对象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数万亿产值和数千万就业,国家选择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节点主动刹车,表明行业低价内卷已严重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这场被称为“供给侧改革2.0”的调整,其背景与逻辑已不同于2015年的去产能改革。从全球竞争格局看,中国制造业长期依赖的成本优势正面临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封锁加剧,出口增长空间受限。持续低价竞争不仅使企业利润微薄、无力投入研发,更将我们的制造能力廉价输出,长期滞留于价值链低端。从国内产业结构看,产能过剩已成为普遍现象,房地产、汽车、光伏等行业需求疲软,企业间陷入“降价—欠款—再降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员工收入下降、消费市场萎缩,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性产业衰退。从宏观调控逻辑看,单纯依靠刺激需求的政策已失效,当前核心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而高端创新产品供给欠缺。
新一轮改革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制度建设优化结构,依托统一制度、监管和要素市场,使无效产能在市场机制中自然淘汰。适度涨价预期有助于打破通缩陷阱:消费者不再因等待降价推迟购买,企业则获得利润空间投入研发,形成“优质产品—合理利润—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但与2015年相比,本次改革面临更大挑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缓冲空间缩小;产能过剩行业集中于新兴领域且以民企为主,行政化手段效力有限。因此政策更强调稳就业、稳增长前提下的市场化调控,通过环保、能效、质量标准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优质企业扩大空间。
这场转型将深刻影响行业格局与个人发展。行业集中度提升将促使“小散乱”企业淘汰、龙头企业壮大,短期内可能引发商品价格波动和就业结构调整,但长期看将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与区域发展均衡。对普通人而言,转型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产业升级将创造更多高技能岗位,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才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正如上一轮去产能中部分群体经历阵痛,本轮调整也将重塑市场参与者的命运,但正如历史规律所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终究不可逆转。当前我们正见证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从低价竞争向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理解趋势、适应变化、把握机遇,已成为每个人面临的共同课题。